線條作為最基本、最單純、最簡單、最樸素的造型語言,被各種繪畫所廣泛使用,但是,線在國畫里卻有著特殊的地位。早在唐代,張彥遠就在《歷代名畫記》中宣稱:“無線者非畫也”,中國畫是線條的藝術。在中國畫里,線條不僅起著塑造形體、界定形象的作用,它還無時無刻不在表現作者的個性品德、人格修養和思想感情。線是中國藝術,尤其是中國畫的靈魂,石濤和尚就精辟地道出了線條的重要意義:“夫一畫,含萬物于中”(《石濤畫語錄·一畫章》)。
線條語言雖然單純,但中國畫在表現不同對象和物體時,通過對線條進行各種微妙變化,使其產生了獨具個性的形式語言,如根據絲綢、棉布和麻料等不同質地的物體,使用不同線型、力度、彈性的線條進行表現。這種不同變化、不同形式和不同線型的線條在人物畫中被總結成“十八描”,在山水中被概括成“十六皴”,在花鳥畫中,則根據描繪對象和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而千變萬化。
國畫里的線條并不僅僅局限在描繪形體,刻畫形象上,它一直都試圖表現作者的精神世界,事實上,線條在運行過程中的各種變化,如輕快凝重、提按轉折、干枯秀韻等都與作者的心理變化緊密相連,一些抽象的心理感受在線條的點劃之間得到了物化。如八大山人以陰柔的長線、轉折多變的側鋒表現自己冷峻的個性和孤傲不拘的叛逆精神;石魯則以似刀削斧劈、鏗鏘有力的堅硬線條表現自己不畏強暴、寧折不彎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