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搜集工作做得非常細
搜集近三年的詳細資料(內容包括: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其某專業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錄取人數等),掌握該地當年的招生院校、專業、人數,弄清哪些屬統招院校或專業,哪些屬定向招生,哪些屬委托代培等;
2. 專家強調:高校錄取數據參考平均分把握更大。
裸考考生計算平均分時,將原來招辦公布的最低分,即少數民族預科班的分數改為正常分數,或者07年的非正常的最低分剔除掉等,連續三年對本區的加10分統計與調查,接近50-70%的少數民族加分為假的(多多留意自己身邊的),根據錄取規則這些造假民族考生現在已經在各大學上學。同時,也給裸考考生造成了一些壓力,總覺得自己的努力有限,不敢報考自己理想的院校,因此,裸考考生要仔細分析自己各科目的具體分數,查看自己高中時期的各科成績,以及初中的成績,敢于填報志愿(“假分”考生是很底虛的)!為了穩妥起見你要用平均分作為參考數據,與有加分的考生去搶“好專業、熱門專業”。可能要浪費掉10--30分的,這10-30分貌似浪費了,但是實則是為你現在睡得安穩和孩子將來從事自己感興趣而付出的10-30分,非常的值得。換種思路:問問孩子,進一所名校去學自己極不喜歡的專業,你能接受嗎?
3.注意近期的網上咨詢活動。如:教育部的高考咨詢,本地區的高考咨詢會等;
4.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本校同學的報考專業情況,獲悉其他區的相關動態。
調查表明,一些考生喜歡從一所大學的名稱去認識大學,而不是從學校的內涵上去了解。
因此專家認為考生:應了解學校的辦學歷史、屬于本科一批還是本科二批招生、特色專業和課程有哪些、是否有重點學科、師資力量如何、總體就業率怎樣、保送研究生 或考研 錄取的比例如何、文理均衡情況怎樣等。只有這樣才能全面認識大學,從而幫助考生選擇。
5.根據自己的專業愛好、特長、興趣選取10所以上的大學及其專業;
6. 加重第一志愿填報的制勝砝碼
第一,報考院校要有梯度。同一院校的幾個專業分數要拉開,最好呈到寫的“∽”型;
第二,報志愿還要注意專業級差。不少院校都有專業級差,一般級差在3—10分之間。
各專業志愿之間設有專業級差,專業級差為5分、3分、2分、1分,即第一和第二志愿間志愿差為5分,第二和第三志愿間志愿差為3分……,調劑志愿不設專業級差。考生在填報專業志愿時要了解近幾年來學校各招生專業的平均分和分數檔次,然后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力將所報專業進行合理排序。
第三,減少高分碰撞和“熱門”傾軋,勿硬留戀“繁華”。每年京、津、滬等大都市名校都是高分段考生逐鹿的主戰場,青島、大連、珠海等沿海發達地區都是中上分段考生擁擠的青睞地,電子工程、經濟管理、藝術類美術等應用學科都是熱門專業的粉絲迷,免不了高強度的碰撞和傾軋,許多好學生被“碰破頭”“軋斷腿”,身心受到極大傷害。因此要慎重修正第一志愿,忍痛割愛“熱門地區”“熱門院校”和“熱門專業”,這樣做或許更為明智。
7.熟悉報考學院的錄取規則。了解《體檢標準》,以及考生身體狀況有無限報的專業。了解哪些院校在政審方面對考生家庭成員及社會關系有些特殊的限制性條件。錄取特殊要求是對考生的身高,外貌,體質,性別,單科考分等要求
在此基礎上,各考生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
1、專業方向及畢業生去向。如專業方向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和性格特長,符合自己的優勢相關科目,畢業后就業前景如何等等,將專業、將來的工作、志趣理想與實力聯系在一起。
2、院校的名望和辦學條件,畢業后考研條件,以及所在地的地理環境、自然氣候、飲食習慣、生活條件及交通情況。
3、院校的助學條件,包括收費標準,獎、貸學金發放辦法,勤工助學措施,以及學生自己家庭經濟狀況等。
4、院校的主管部門,學校層次,專任教師數,正,副教授數,國家級,省級重點學科,學校特色專業,近3年本省招生數,近3年本省錄取分數線,近幾年的就業率,學校學習風氣,環境,學費,月平均生活費,是否錄非第一志愿考生,志愿分數級差,對優惠加分的處理,其他相關優惠政策;
高分考生可報一流名校
超過重點線100分左右的高分考生,可考慮填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院校。以理工一本分數線為例:2004年我省是565分,北大在我省的100%投檔線是683分,清華是685分;2005年我省是541分,北大在我省的100%投檔線是646分,清華是630分;2006年我省是566分,北大和清華在我省的100%投檔線都是661分。此類院校的熱門專業大概還要高一些。超過70~80分以上的考生,可考慮填浙大、南大之類的重點。
次高分考生報重點學科
這類考生在全體考生中也屬比較優秀,分數往往超出重點50至70分,在往年一些重點院校所選專業錄取的平均分之下。雖不是最低分,為穩妥起見,可考慮其他較有名氣的重點院校的特色專業或重點學科為第一志愿。
考分在重點以上30~50分的考生,可兼顧學校和專業
這類考生志愿選擇范圍較大,有眾多重點本科院校,專業選擇余地就更大。在開設相同專業的高校中,可選綜合實力棒、教學條件好、師資力量強的學校。
一般成績的考生考分基本上在本科線和重點線之間
由于普通高校實力、聲望的差別一般不是太大,而專業差別對就業和以后發展的影響較大,這個分數段的考生應先選好專業,不能人云亦云,應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專業。
以上各因素都是每位考生選擇志愿的重要依據,考生在填報志愿前,一定要認清形勢,找準位置,確定目標,實事求是。
成績較低考生先確保有學可上
成績較低,雖然上了二本錄取線,但只在本科線附近。選報志愿時應首先考慮結合實際,選擇社會需求量大的專業,有利于將來就業;選擇偏“冷”的專業,以避開激烈的競爭,有利于錄取。千萬不能放棄填報本科志愿,哪怕是調劑錄取,以免錯過深造機會。
與心儀高校保持聯系
根據自身情況,一旦看中某個院校或該院校的某個專業,要與該院校保持聯系,或同時聯系幾個院校,向他們咨詢。一開始該校可能提供不出來確切的信息,但隨著咨詢者的增多,該校掌握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多。如果能與該高校或同類院校始終聯系,會得到可供參考的信息。
高校錄取“大小年”
所謂大小年,就是某個或某些高校的報考人數很不穩定,起伏很大。某一年填報該校的人數比計劃招生數多出若干倍,導致當年錄取分數線被抬得很高,這一年稱之為大年。由于上一年的錄取分數高,競爭異常激烈,使下一年許多考生望而卻步,不敢報考該校了,結果競爭的人少,錄取分相應就降了下來,這一年就稱之為小年。
出現大小年現象的學校一般都是考生比較向往的學校,這從其每年的錄取分數中便可看得出來。但是,不是每一所學校都有大小年現象,也不是同一所學校在各地都有大小年現象。一般說來,高校招生有無大小年現象,考生要多收集資料來參考。
根據自己的興趣特征來確定專業方向和職業意愿
比如,喜歡同具體事物打交道而不喜歡與人交往的人,可以選擇諸如制圖、勘測、工程技術、機械制造、建筑、財會等專業;愿意與人交往,善于適應新環境的人,可以選擇行政管理、市場營銷、新聞、旅游等專業;對人的行為舉止和心理變化感興趣,喜歡研究人的行為,建議選擇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專業和相關的教育、管理專業;喜歡親自動手,善于制作和創新,思維敏捷的人,可以選擇機械制造與維修、建筑設計、服裝設計、電子技術、園藝等專業;樂于助人,辦事嚴謹細致認真的人,適合選擇律師、教師、醫生等職業。
這里只是略舉數例而已,當然,考慮興趣的同時,還要考慮自己是否具備該專業所要求的一些重要素質,如潛力、優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