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剛剛結束,考生又要面臨填報志愿的考驗,省招辦主任楊智磊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提醒考生,科學安排志愿,切忌好高騖遠,盲目攀比。
準確估分 恰當定位
參照自己模擬考試和本次高考成績,為自己確定一個客觀的位置,本著量力而行的原則選報學校和專業志愿。
這里提醒估分高的考生,不要兩眼只盯著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不要只局限于幾所名校;第一志愿選擇可以力爭高就,但也要考慮到第一志愿不被錄取時,要給自己留一條退路,確保后續志愿能夠錄取。
適當考慮家庭經濟狀況
經濟條件較好的考生,可以不必十分顧慮收費標準和承受能力的問題,選擇學校的余地自然會更大一些。必要時可以考慮那些收費標準偏高的院校,如:中外合作辦學、本科院校的獨立學院等,錄取的可能性會增加。對家庭經濟條件有限的考生來說,要考慮家庭的承擔能力。如果能上軍校,則是解決經濟困難的最好辦法。即使不能上軍校,普通高校的國防生也是不錯的選擇。當然,也可以考慮免費師范生和其他收費較低的師范類院校和專業。
科學安排志愿分布
各批志愿中,第一志愿很關鍵,從多年的錄取情況看,第一志愿錄取的約占80%。我省第二志愿設置為4個平行院校志愿,考生選擇機會和錄取機會均大大增加。平行志愿的投檔規則是按總分排隊,分數優先的原則,投檔時,按考生平行志愿中的院校志愿順序,投檔到排序相對在前且有計劃余額的院校。平行志愿是第二志愿,一般來說只有當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時,才錄取第二志愿,所以考生應該參考往年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作為第二志愿的主要選報對象。對于同一組平行志愿,幾個院校志愿之間應該有梯度,一般來說應將自己最想就讀的院校排在靠前的位置,最靠后的位置要考慮填報“保底”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