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志愿,相當于站在一個人生規劃的起點上,這樣一個起點,如何才能畫“圓滿”,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近30%的人對所學專業不滿意
李博畢業于北京城市學院3D動畫專業,畢業后,在一家私企干了半年后辭職,現在眼看畢業近1年,李博還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對于自己所學專業,他回答得十分干脆:“不滿意。”
李博的專業是當初父親替他選擇的。父親的考慮是“前景好,需求大,容易找工作;而且男生都喜歡網絡游戲,學起來有興趣”。李博畢業后才發現,自己所掌握的只是3D的低端技術,這個專業私企需要的多,但多為簡單工作,對技術的要求低,待遇也低,想要找個待遇、社會地位都不錯的工作非常困難。李博說,他的同學對這個專業普遍不滿意。
最近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進行的調查發現,29.5%的人不滿意當年自己所選大學專業。教育數據咨詢和評估機構麥可思公司對2009年入學的大一新生進行的調查也顯示,本科2009級新生對專業的滿意度為32%,高職(??疲┬律鷦t為35%,其中,本科和高職(??疲I“非常滿意”“很滿意”的僅為2%、3%;而對專業很不滿意的分別為30%、27%。
記者隨機所作的調查也顯示,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滿意的大有人在。大學畢業6年的程昆說:“專業影響人的一生,失敗的專業相當于讓人生拐了個彎?!背汤サ牡谝恢驹甘侵形?,沒想到被調劑到統計專業。入學后,他曾試圖轉專業,但是老師告訴他非常麻煩,他只好硬著頭皮接受了命運的安排?!罢旌蛿底执蚪坏溃瑢W習特別枯燥,一點興趣沒有,寧愿在宿舍里睡覺,也不想去上課。大學四年基本上荒廢了”。畢業后,程昆進了一家報社。而他班上40多名同學,最后從事本專業的只有寥寥數人。
從基礎教育抓起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高校每年都有一些新生因對專業不了解、不喜歡而喪失學習興趣,產生厭學情緒,有一些考生選擇了退學、復讀。
劉金水曾兩次參加復旦大學自主招生研討會。據他了解,復旦大學每年有500多人強烈要求轉專業,但是能成功轉專業的只有300多人。
劉金水認為,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滿意,實際上是“基礎教育的悲哀”。他說,中小學教育內容局限在課本上,學生的活動空間局限在課堂上,參加社團、興趣小組明顯不足,學生不知道自己的優勢潛能在哪兒,對什么感興趣,適合往哪個方向發展,以致高考后在面臨人生選擇時十分茫然,只能“跟著感覺走”。
另外,由于缺乏社會實踐,對社會現狀、職業的基本情況不了解,學生對所選專業學什么、畢業后干什么并不清楚,一知半解、懵懵懂懂地進了大學,才發現對本專業不感興趣,缺乏學習動力,影響了個人發展。比如前幾年生物工程技術等專業很熱,吸引了一些學生爭相報考,入學后才發現真正從事尖端研究的只是極少數人,而且要甘于寂寞,大部分人畢業后只能進制藥企業,以致有些學生對這一專業的興趣逐漸消失。
功利化傾向左右專業選擇
羅君小學時喜愛繪畫,熱愛主持。進入中學后,考試成績逐漸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原來的愛好都被放棄。高考時,羅君想學美術,但老師說,藝術類院校是“成績差、考不上重點大學的學生才去考的地方”,她成績好,應當考重點大學的熱門專業。羅君只好報考了外交學、英語雙專業,但外交學并不是她的興趣所在,上大學之后不適應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提不起興趣,經常曠課。幸好還學了英語,又是重點大學畢業,找工作相對容易,否則真不知道能干什么。”羅君說。
一部分學生在填報志愿時比較盲目,缺乏人生規劃,往往是哪個專業熱門、好就業、收入高,社會地位高,就選擇哪一個專業,而真正讀了這個專業才發現沒有興趣,不僅浪費了自己的時間精力,更浪費了教育資源。
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顯示,1999年至2008年的高考狀元專業選擇明顯集中于熱門專業,如經濟管理、生命科學、電子信息、法學和計算機等專業,近年來,選擇經濟管理專業的高考狀元更是有增無減,其集中度大大提高,2008年,全國有近七成高考狀元選擇就讀經濟管理專業。
“這種嚴重的功利化傾向,牽引著學生、尤其是高分學生向熱門專業集中,入學后才發現自己并無優勢,或是并不感興趣,使大學教育的成效打了折扣,也使學生的個人發展走了彎路。”山東章丘四中校長劉金水說。
“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眲⒔鹚J為,改變學生在專業選擇上盲目、趨利的傾向,首先應讓學生全面發展,豐富課余生活,充分釋放自己的潛能,在課余活動中發現、發展自己的優勢。高中學校應該開設指導學生人生規劃的課程,教育學生要有長遠的職業規劃,選擇專業時,應把國家需要和個人興趣、專業優勢結合起來,不被最流行最熱門的專業牽著鼻子走,選擇最好最適合自己的專業,培養較高的專業忠誠度。
此外,高校專業設置雷同、繁復也加大了學生選擇專業的難度。據統計,目前國內高校有260多種專業目錄和2400多個專業。高校專業設置過多過細,熱門專業過于密集,如一個管理學本科專業,被細分為旅游管理、文化產業管理、項目管理、土地資源管理等專業。
專家認為,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廣博的知識基礎,過細的專業劃分不利于學生將來的就業選擇。建議大學更多以學分管理,而不是學科控制,讓學生按自己的興趣選擇課程,提高大學教育的有效性;或是實行寬口徑招生,按院系或學科大類而非專業進行招生,入校前兩年上基礎課,第三年按照自己的興趣特長確定專業方向,以避免過早選擇專業造成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