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 錢鐘
志愿填報是普通高校招生錄取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人們一提起志愿填報,多少有一點“下注”的感覺,不知該如何把握。然而凡事不會無理可說,填報志愿亦然。在新一輪高考行將揭幕之時,筆者對志愿填報問題進行了一些認真思考,總結了幾條“道理”,在此一說,以期引起相關人士更多的理性思考。
一、志愿填報的“四項原則”
1、定位原則
每一位考生要清楚了解自己的高考實力,然后才能為自己選擇相應層次的學校。由于我國的高考錄取目前仍然采用分省劃線、分省招生的辦法,考生的實力只需與本省考生比較,即可比較準確地了解自己的升學實例。將考生實力與不同層次的高校作一個定位聯系,列出下表并作說明,可參考。
考生實力定位
優異生 → 國家重點支持的若干所學校
優秀生 → 國內其他著名大學
優良生 → 列入重點批次錄取的大學
良好生 → 列入普通批次錄取的大學
中平生 → 列入普通專科錄取的大學
達標生 → 列入民辦專科錄取的大學
我們將考生按文化成績分為優異生(約占全省考生的2%),優秀生(向上累計占全省考生的10%),優良生(向上累計占全省考生的20%),良好生(向上累計占全省考生的35%),中平生(向上累計占全省考生的50%),達標生(向上累計占全省考生的65%)。這六類考生分別對應于六類高校,它們是國家重點支持的列入“985工程”(即建設一批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一流高校工程)的九所高校——北大、清華、復旦、上交大、南大、浙大、西交大、中科大、哈工大;第二批獲得支持的國內名校——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東南大學等;在各省列為重點批次錄取的大學;民辦專科學校。由于各省普通批次錄取的不同,以及群眾認可度的差異,此種分類僅供參考。考生應該針對自己的狀況,實事求是地為自己定位。
上述分類對應均以學校為單位,不涉及校內各專業的差別。而專業差別有時是比較大的,如某些學校雖然在普通批次錄取,但其聲譽較高、就業情況較好,考生在定位時就應該提高檔次落座。
2、發展原則
根據前幾年的情況,填報志愿時考生經常會在以下兩類矛盾中彷徨猶豫、舉棋不定:
其一是學校優先還是專業優先。
筆者認為哪個優先不能一概而論,要看你個人的特點和將來的發展方向。一般來說,學校層次越高,師資力量越強,學科級別也越高,校園風氣會好一些,就業的單位層次也會高一些,出國或讀研的機會也大一些。但是踩線進入的學生往往不能選擇到理想中的專業。考生如果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強,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對將來也沒有明確的發展目標,那么這一點倒可以不計較,只要學校好就行;不過對有的人來說情況可能就不是這樣,他有比較專一的愛好,或者希望今后在某一領域有深入的研究成果,那他應該一開始就重視專業,一便打好基礎。所以對于考生來說,要視自己的情況決定學校優先還是專業優先,防止不顧一切的追逐名校或追逐熱門。而對于中學來說,要從根本上為自己的學生著想,指導幫助他們選好高校、專業,而不是為獲得政績鼓勵學生冒險向名校沖刺。
其二是興趣優先還是就業優先。
考生考大學的直接動因是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為就業做準備。于是那些社會需求量大、行業待遇高的專業受到普遍歡迎,門檻線居高不下。然而熱門專業總是少數,大量的專業也不算熱門,在社會上卻仍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甚至一些暫時社會還用不上的專業,由于人類智慧財富的延續性,也必須進行人才的培養和積蓄。近幾年的考古、地質等專業報考人數很少,但從相關行業傳來的用人信息卻十分明確。例如三星堆的考古發掘,據說要挖100年,有經驗的考古人員大量缺乏。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逐步提高,那些必須由國家投資才能運作的行業會逐漸興旺起來。
考大學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它關系到個人的可持續發展,故填報志愿時眼光需放長遠一點。如果僅為謀一份生計去念大學,在為自己作選擇時將就業放在優先位置,這其實是一種短視的行為,最后結果也不見得符合你的初衷。一則各種專業的就業行情在不斷變化,二則在知識經濟社會,信息量的擴張十分驚人,本科所學的只是在社會上很難滿足需要,有條件的話要考慮進一步的深造,所以如果不是以興趣來引領你的大學學習,不是著眼于懂“漁”而是滿足于得“魚”來學習,可以預見,你的學習將永遠被動,而且收效不大。
3、寬松原則
填報志愿要留有余地,切記滿打滿算,要以正常發揮水平作基礎,不能以幻想超常發揮的分數作依據來填報。據調查,如果試卷出題比較正常的話,考生超常發揮和失常發揮的比例都在5%以下,用5%的可能性去押高考之寶,冒險性不言而喻。在選擇學校時,如果還附加有較高的專業要求,則考生的實力必須達到本層次的上限或者更高,否則就應該放棄專業要求,或降一級學校層次來追求專業的滿足。
填報志愿時的寬松原則還體現在考生、家長、學校三方的寬松處置上。學校應該提供盡可能真實的信息,如本校歷年畢業生高考成績分布情況、今年高考政策、各高校的辦學能力、本屆學生的特點、本校在全省學校中的位置等,學校不宜過分強調學生的志愿取向。家長則要根據自己的閱歷、孩子的特長和獨立生活能力、家庭經濟條件等給孩子以志愿指導,在志愿填報上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除非孩子確實沒有主見。在錄取后,三方也需要以寬松原則對待錄取結果,避免相互埋怨和指責,因為我們始終相信人的主觀能動性。
4、自立原則
考生填報志愿,要依賴自己的判斷。在客觀分析了自己的應考實力以后,要大膽地按照自己的興趣去選擇未來從事的專業(方向)。如果還沒有形成濃烈的興趣,可以按照大口徑選擇專業,如有的學校按大文科、大理科招生,入學兩年后再分專業,這樣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興趣,確立思想,鍛煉創造能力,有利于個人的發展。綜合性大學學科齊全、門類多,學習中途改換專業或跨專業選修的機會多,不失為興趣未明的同學的優選。有些專業招生本碩連讀的學生,將來免除一次研究生考試,可以騰出更多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適用于那些基本功強、有培養前途和有理想的學生選擇。
在填報志愿中,要慎對“熱心人”的建議。某些“熱心人”處于盈利目的,利用考生或家長攀名校的心理,給予不切實際的誘導;甚至謊稱“有門路”,借口要“打點”,大肆斂財,事不成則逃之夭夭,考生和家長對此要有所警惕。考生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向地方招生部門咨詢,也可以直接咨詢各高校招生辦公室。
二、不打無準備之仗
許多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失誤,主要問題是“情況不明,心中無數”。要在幾百所大學的上萬個專業里挑選,就像走進琳瑯滿目的花布店,如何取舍呢?《孫子·謀略》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志愿填報不是摸彩,而是運籌,需要事先了解三方面的信息——個人、高校和政策信息。
1、客觀評價自己
人對自己最熟悉,可是又最難評價自己。處于高考前夕的考生們,最好拿出半天時間,邀上老師和家人,全面客觀地評價一下自己的高考能力。需要評價的因素有:
① 本人在學校的真實名次,這種名次不能以最佳發揮的一次來代替,要
以平均值加權計算(越接近高考難度的權重越大)。
② 本校在全省中學的檔次,上幾個年度本校的高考分數分段人數;
③ 本人在學科上的強項和弱項;
④ 本人的興趣與志向;
⑤ 如果是考后填志愿,再估計一下自己的分數。這種分數不能當真,估錯的比例不小。實力越強的考生估分越準確;
⑥ 考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根據①和②,考生可以估計出自己在全省的相對名次,從而作出學校定位;根據③和④,考生可以決定專業方向,是否服從分配。根據⑤,考生復核自己所作出的選擇,審查有多少偏差。根據⑥,決定就讀的學校的地理位置。
家庭貧困的學生填報志愿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 政府、社會和大學為貧困生準備了學多幫扶措施,貧困生可以擇而用之;
② 國家助學貸款是助學主渠道。發放助學貸款的商業銀行要求學生勤奮學習、
講究信用,因此以后一定要加倍努力學習;
③有一些減免學雜費或獲取資助的途徑,如報考軍事院校、面向西部地區和艱苦行業的定向招生,可以考慮報考。
2、全面認識高校
高校除了有辦學實力方面的層次差異外,列于同一層次的學校在辦學水平和學校特長上也有較大的差異,應盡量實現掌握清楚。需要了解的情況有:
① 高校的師資力量、教學設施、圖書藏量、體育設施等;
② 高校的強勢學科和弱勢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省級重點學科、博士點、碩士點、本科點;
③ 高校以及所屬專業歷年的分數線、學校正式的錄取數。有些特長生以低分錄
取,不能以此為參考;
④ 高校是否對特定專業(如艱苦專業)或特定考生(如文體特長生)有優惠政策;
⑤ 高校的校風、教風、學風。有些家長多次到高校明察暗訪,作出比較,不失為有心人。
掌握了以上情況,即便高校遠在千里,亦不難運籌帷幄作出選擇。
3、透徹掌握政策
教育部、省級教育主管部門與學校招生部門發布的招生信息中均包含各類政策,其基本內容有:
① 錄取批次;
② 體檢與政審條件;
③ 高校報考信息(獎學金、定向信息、收費標準、醫療保險要求、保送生與推薦生的條件、理念就業和錄研比例等)。
從今年起,教育部要求高校公布自己的“招生章程”,盡量把一切都說清楚,考生應仔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