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報紙刊登了北京高考報志愿的有關規定,警醒那些原本就在為報志愿發愁的考生和家長們,“決定命運的時刻就要到了!”不用說,等待他們的將是“絞盡腦汁”、“權衡再三再四再五再六”,即便是整夜整夜地在床上“烙餅”,結果還不知道怎么樣呢!
報考的有關規定、錄取的有關程序不合理、不人性、不以考生為本,是報志愿難的最重要原因。時代飛速發展,可北京的報考方法卻沒有隨之變化,人為地制造了許多令考生和家長難以定奪的煩惱。這些應該改變而且可以改變的方法沿襲多年,竟形成了一種定式,很少有人想起來改改,似乎也沒怎么看到輿論的批評。
就北京而言,報志愿方法至少有以下五大缺憾。
缺憾一:考試之前報志愿。一旦有個“駿馬失蹄”就褶子了。超常發揮的“黑馬”,也沒有好果子吃,多考的那點兒分兒也沒有什么用。雖然有一模、二模的成績墊了個底兒,但這樣的大考什么情況都可能發生。盡管考后報志愿也有缺憾,但相對而言,畢竟大家對自己的發揮有了譜,針對性會強得多。
改正可行性指數: *****目前許多省份都是先考后報,也沒見出現什么太大的問題。
缺憾二:報考名校太冒險。在750分滿分的情況下,如果你敢報考北大、清華等名校,除了平時基礎特別好之外,還得有股子敢冒險的勁頭、豁出去才行。2006年兩校錄取線660多分,有不少考生一兩分之差至今還在復讀校里鏖戰。雖然有的學校開始接二志愿的高分考生,但要么名額有限,要么就是實力和名校差得太多。如果能把幾個名校放在提前批錄取,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改進可行性指數: *****上海等地就將北大、清華放在零批次提前錄取,不耽誤學生報考復旦、交大,實行多年效果也很好。人家能做到的,北京也能做到。
缺憾三:各校分差難把握。按照現在錄取的方法,各志愿間的分數檔次拉得過大,至少要在幾十分以上。對于考生來說,能將學校間的錄取分數級差把握好,真的太難了。如果讓考生在填報時根據自己的意愿和成績填報,不用過多地考慮別人報考的因素,就會簡單地多。也就是說,成績夠了該校的錄取線就取,不夠則繼續按志愿依次進行。
改進可行性指數: ****北京中考就是這樣填報志愿的。中考時,海淀區的考生,不管實力如何,都可以依次填人大附、北大附、清華附、北航附、石油附,最后填個能兜底兒的中學。沒聽哪個人說中考時為報考志愿發愁,怎么輪到高考了,就不行了呢?有記者朋友曾經請教過計算機方面的專家,人家說研發多校動態錄取的程序在技術上不是什么問題。
缺憾四:大年小年沒個準。一旦第一志愿沒有報好,比如大家過于集中了(俗稱大年),就一下子落到了差幾十分的二志愿。但同時有可能有學校遇到了“小年”,考生報的少(不是學校不好),錄取分數就要低幾十分。但大年、小年不是考生能夠掌握得了的。如果在報名過程中先請考生預報,同時動態公布各校報考情況,就會減少許多報考扎堆兒現象。
改進可行性指數: ****除了工作人員辛苦點兒外,似乎沒有什么難度。
缺憾五:每人只能選一校。聽許多老先生說,解放前,他們考大學時,可以同時被幾所學校錄取,開了學還可以慢慢地權衡、斟酌。現在有些人報國外的學校也能同時報幾所。但現在的考生只能有被國內一所學校錄取的機會,而且一旦被錄取后沒有到校報到還要受到“制裁”。這就大大強化了考生在報考時的難度。如果考生可以同時擁有多種選擇的機會,報考壓力就會減少許多。
改進可行性指數: ***不是不能為,而是想不想為。更何況還有必要體現我們新中國的優越性呢。(上文本報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