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考本科錄取已結束,但考生和家長們對高考的關注卻熱度不減。不少孩子明年參加高考的家長們已經開始在高考論壇中,向今年歷經高考大關的過來人“取經”。其中,如何填報高考志愿是議論熱點。不少家長對考前報志愿憂心忡忡,認為這種方式會加大錄取風險,不如考后填報穩妥。北京為何沿用對考生風險較大的考前報志愿方式?考后報志愿又有何隱患?對此,相關教育部門、高校負責人和業內專家分別作出了解讀。
□家長心態
考前報志愿感覺風險太大
劉女士的孩子明年參加高考。在高考論壇中,她發現,每年都有600分以上高分考生因為志愿沒報好,僅幾分之差,不僅與夢想的學校失之交臂,也與同一梯隊的其他學校說再見,直接被甩到下一個梯隊去了。
北京是考前報志愿,而且不是平行志愿,所以一志愿是家長們最糾結的。報高了,孩子成績沒沖上去,差不多的學校又不收二志愿,可能只有幾分之差,卻只能落到“千里之外”。一志愿如果報低了,又怕委屈了孩子的好成績,實在左右為難。畢竟一個志愿可能決定孩子的一生,這個賭注太大。但是,考后報志愿就不一樣,起碼自己的分數不用預判,規避了很大風險,就算最理想的大學不一定能上,但也不會差太遠。
□部門聲音
考后報志愿易導致“兩極分化”
記者從北京市高招辦了解到,自從恢復高考以來,北京基本都采取考前填報志愿的方式,只有1989年、1999年、2000年和2003年為考后填報志愿。從錄取情況來看,考后報志愿容易形成“兩極”結果:一方面,考生容易“扎堆”,另一方面,招生學校容易“斷檔”。志愿分布的不平衡比其他年份更加突出。
市高招辦有關人士介紹,對考生而言,通知成績后填報志愿,往往認為心中有數,但因為只知道個人分數,不知整體情況,而忽略了整體分布的復雜性,最后還是很盲目,結果依然不盡如人意。對高校而言,無法向考生提供負責任的相對準確的信息咨詢服務。對考生家長而言,更是備受煎熬,尤其是增加過重的心理負擔。家有考生的父母總想早點進入角色,5月份甚至更早就開始咨詢,直到7月底填志愿,為期幾個月的戰線拉得過長。
從填報志愿的時間來說分為3種,分別是考前報志愿、考后估分報志愿和分數公布后報志愿。3種方式各有利弊,只是一個實際操作問題。從“知己知彼”的角度來說,考生在考前填報志愿基本上能做到“知己”。實踐證明各區縣多年來形成的高招志愿輔導服務體系比較成熟;“知彼”即是考生想知道自己選報的學校在全市報考人數多少、錄取分數的高低,而這一點無論在考前、考后或知道分數后都是事先無法準確知道的,只有考生填完志愿,全市作出統計后才能知道。另外,根據近3年來的統計,本科一批次一志愿投檔率均持續超過90%,絕大多數考生的一志愿都得到了滿足。
□招辦解釋
考后報不意味著風險減小
中國農業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周旭峰認為,志愿填報的方式和錄取方式息息相關,并不意味著考后填報就一定風險減少,相反考后填報而又不實行平行志愿的省份扎堆現象更嚴重。因為考后雖然知道了自己的高考分數,但是不了解其他考生的填報選擇,同樣會出現扎堆情況。他舉例,不少考后志愿填報的省份如江蘇、湖北、山東等,這幾年都出現了錄取分數大波動和名校斷檔的情況,這說明很多考生出于慎重的心理,都往分數低的學校扎堆,不敢填報分數高的院校。
考前填報更體現考生興趣
周旭峰指出,考后填報志愿還有一個弊病,就是更加的“唯分數論”。志愿的填報完全依據高考分數,而忽視考生平時的水平和自己的專業、學校興趣。“所以這樣對高校來說,表面看起來錄取分數不低,但是一志愿考生減少,很容易招收到一批并不喜歡這樣學校和專業的學生。而對考生來說,有的學生并不喜歡經濟金融,但是為了不‘浪費’考分,違心填報了這個專業。”
他私下表示,也許像上海這樣考前填報平行錄取的方式更有利考生。但同時,實行平行志愿還有被詬病的一點是,讓高校招錄的考生中,高分考生和低分考生之間的分差越來越小。雖然分數并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但是從某方面來說,這也意味著一所學校錄取學生的層次會比較窄,不利于學校的發展。
此外,北京每年錄取比較穩定,并沒有出現特別的大小年,而相反其他地區則經常出現大波動。
因為是考前填報志愿,北京開展招生咨詢和服務的時間比較長。相對其他省,北京考生數量也較少,能夠得到各高校招辦更多的輔導服務。周旭峰認為,北京的志愿填報輔導機制比較成熟。
□專家分析
一志愿平行錄取更利于考生
志愿填報專家晨霧認為,考前填報還是考后填報各有利弊。考前填報志愿最大的好處是根據考生平時的水平進行填報,而不像考后填報志愿取決于高考這一次的發揮水平,使得志愿更接近考生平時真正的實力,從這點講比考后填報更科學。他認為,如果單純從更有利于考生和家長的角度來說,最科學的填報方式是考前填報,然后一志愿采取平行錄取。
晨霧指出,對家長考生最有利的方式未必對高等教育有利。比如廣東實行的考后知分填報志愿,而且采取平行志愿的方式,這樣的志愿填報對于考生和家長來說是最有利的,幾乎沒有多大的風險。但是在實施這樣的招生方式幾年后,弊病開始顯現,高校越來越出現一種馬太效應。每個學校的排位座次非常穩定,而且會越來越穩定。每個考生根據自己的考分就“各得其所”,這種穩定不利于高校間的競爭發展,不利于高等教育發展。“家長不會想這樣的影響,但是作為高考志愿制度設計卻不能不考慮這點。”而且,考后知分填報志愿,使得名校之間對于狀元及高分考生的爭奪更加明目張膽,造成了掐尖亂象。
□專家支招
巧用“三把尺”
晨霧支招稱,志愿填報要用好“三把尺”:第一把是學校的錄取線,這也是邁進這所學校最起碼的門檻;第二把尺子是報考院校的平均分或者說密集錄取分區,這是有把握進入這所高校的尺度;第三把尺是報考院校的錄取最高分,這是是否能隨心所欲在這所學校挑選專業的尺度。但是實際錄取時,家長和考生為了害怕“浪費”了考分,往往只用第一把尺去量,那是很有風險的,越是接近第二把尺,把握就越大。“一分都不浪費的志愿未必是好志愿,如果浪費了一點那實際考試發揮不好也能被錄取,如果發揮好了就可以進入更好的專業。但是往往很多家長不愿意那么去做,總希望去夠一夠更好的院校。”
□學生案例
高分沒hold住一志愿落選
方天浩是北京八中的理科生。今年高考,他考了624分的好成績,卻與第一志愿復旦大學失之交臂。
他說,考前報志愿時,主要根據一模成績,確定自己的區排名,再通過排位對應相應區間的高校,結合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選擇一志愿學校。當時,他鎖定了復旦的技術科學實驗班和中科大的計算機專業作為一志愿的備選項。經過權衡,方天浩沒有選擇把握更大的中科大,而是“決定沖一沖”,報考復旦。確立目標后,對于二志愿,他無暇過問,只圈定了專業,凡與計算機或科學技術相關的專業均可,至于報哪所學校都交由父母代勞。最終他填報了北理工、武漢大學和北工大作為二志愿學校。
直到錄取結果出來以后,方天浩才為報志愿時的沖動后悔。雖然手握624的高分,但與他所報一志愿專業錄取線還相差十來分。最終,他被北工大錄取。不過,他的專業與他一志愿選的專業很相似,都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實驗班。
(藝路網—藝術院校招生考試在線——第1時間為您傾心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