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呂迎春
一、 從眾心理
心理特征:缺乏主見,一味順從,隨聲附和,盲目效尤。從眾心理指一個人在社會中受某個群體的影響,不考慮個人的實際情況而采取與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現象。
考生個案:田琳琳,女,現就讀于河南省一所地方大學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我是河南省2005年一名文科考生,由于當年是出分報志愿,所以高考之前我根本就沒考慮什么志愿問題,一門心思撲在了學習上。我爸媽也沒什么文化,他們認為考什么分上什么學,哪用得著去仔細琢磨呀。沒想到分數一出來,全家都著了慌,那么多學校讓我看得眼花繚亂。一會兒覺得報個沿海城市的大學挺風光,一會兒覺得還是報省內的學校更方便。至于學什么專業更是讓我六神無主,有的專業名稱我連聽也沒聽說過。爸說,你還是到學校問問老師吧,讓他們給你參謀參謀。
第二天,我拿著志愿表去了學校。咳,不問老師還好,一問更拿不定主意了。班主任說,你報外省的學校吧,咱們河南省的學校挑選余地太小;英語老師說,報四川外語學院也不錯,將來考研或出國都方便;政治老師說,甭管上什么學校,最好別報哲學類專業,要不然,你將來可能回來跟我做同事……眼看著到了交表的時候,我還一點眉目都沒有,后來我問了幾個分數跟我相近的同學(分數都是超過本科二批控制線10多分),他們都說,反正也上不了什么好學校,就挑一個好專業吧。啥是好專業?熱門的專業肯定不錯。我見許多同學都選跟國際有關的專業,于是,我就報了現在這個地方大學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夢想著將來做個“白領”什么的。入學后我才知道,這個專業還開數學課,而數學正是我頭疼的課程,要不是數學拉了后腿,我的分數就上本科一批的線了。而且這個專業是學校今年新上的,專業老師都是從其他專業中轉過來的,可見專業師資力量如何了。連我們的輔導員私下里也說:就咱們這小地方,哪能跟國際沾什么邊呀!白領?藍領也困難呀!你們還是好好學習,將來考研吧。聽得我心里直冒冷氣。
案例反思:在日常生活中,誰都難免從眾,因為不從眾會使你成為“另類”,甚至成為眾人嘲笑和排斥的對象。但是在填報志愿這種特殊的十字路口,從眾則往往會把你引入歧途。田琳琳同學對“國際經濟與貿易”根本就不了解,只是看到其他同學填報自己就跟著報,不了解專業內涵,不了解學校狀況,完全依賴別人的指向而隨風倒,其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固然不錯,但也不能人云亦云地全盤吸收。否則的話,“矮子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等你看清戲臺的時候,可能已經散場了。
二、冒險心理
心理特征:主觀臆斷,明知故犯,情緒沖動,缺乏理智。冒險心理指一個人不顧危險,不計后果,為滿足自己的需要或達到某種目標而盲目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
考生個案:李河川,男,現就讀于復旦大學。
從小到大我一直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進入高中后,我的高考目標十分明確,要上就上最好的大學——北京大學。2004年年初,我參加了北京大學的冬令營活動,獲得了保送推薦生的資格。可是高考成績出來后,我心里卻沒了底,636分,比我預料中的成績少了20分。老師們都勸我,報復旦吧,那也是咱們國家最好的大學之一。可是我根本就聽不進去,只聽見“黑鴨子”的歌聲在我耳邊回蕩:“就算是人間有風情萬種,我對你仍然情有獨鐘”。兩軍相逢勇者勝,我就不信自己會吊死在一棵樹上。于是,我顧老師們的善意忠告,義無返顧地在志愿表上填上了北京大學英語系。第二志愿我沒有絲毫猶豫,選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很快,北京大學的分數線揭曉了,我的北大夢徹底破滅。在傷心之余,我又把希望寄托在北外,只要能進北京就行,四年后再考北大的研究生。但是由于北外第一志愿就錄滿了,這樣,我這個全校聞名的高才生最終還是名落孫山。
雖然我說過“大不了再復讀一年”,可是當我真正重新坐在課堂上時,卻并非想象中的那樣輕松,我的內心承受了遠比應屆生高出許多倍的壓力。尤其到了第二年再填志愿時,我原先那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早已蛻化成“前怕狼后怕虎”的膽怯,面對志愿表我慎重地填上了復旦大學。雖然我沒有再“吊死在一棵大樹上”,但我后來得知,這次我的成績超出北京大學錄取線24分。
案例反思:明知道“心里沒有底”,卻還要蹲下去往上蹦;明知道比預料中“少了20分”,卻還要爬上大樹攀高枝。李河川同學真是一個勇敢的人,然而這個勇敢的代價太大了,不僅白白荒廢了一年的大好時光,而且也失去了再報北大的時機,教訓可謂慘痛之極。
“陽光總在風雨后,烏云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動,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許美靜唱得是挺感人,就連胡適也說過:“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但它的前提是,你必須有一顆足以承受“死”之痛的堅強的心臟。你有嗎?
三、虛榮心理
心理特征:盲目攀比,弄虛作假,金玉顯其外,敗絮存其內。虛榮心理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是一種為了滿足自己對榮譽、社會地位的欲望而引起別人普遍注意的一種性格缺陷。
考生個案:劉浩雷,男,現就讀于北京化工大學北方學院。
我先告訴你,我讀的是一所獨立學院。事到如今,我已不想再掩蓋什么了,像我的其他同學一樣,別人一問起來,就說我上的是北京化工大學,然后就嚇得趕緊轉移話題——顧左右而言他。這是哪跟哪的事啊,差著十萬八千里呢。
其實,以我的分數本應該上一所好的二本院校的,今天落到這一步,完全是虛榮心帶來的惡果,我只能自己打掉牙齒往肚里咽了。我承認自己不是一個刻苦的人,但也不能歸到懶漢之列。尤其是高三那一年,我也是三更燈火五更起地熬了一年呢。當時學習動力很明確,離開我家所在的那個小城,到外面去闖蕩出一片新天地。
我的高考成績不好也不差,518分,高出二本線16分。我很知足了,班里有一半人上不了二本線呢。我把“招生計劃”書來回翻了好幾遍,把牌子好聽又在大城市的二本學校全劃了出來,像青島科技大學、昆明理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中國計量學院、中國防衛科技學院、中南民族大學、大連大學等等。因為在我們這個城市,人們普遍認為上大學就應該走出去,起碼也應該到省會城市去。雖然我家附近就有一所學院,而且據說有一個專業在全國還是重點學科,可是本市的考生不到萬不得已(一般錄取分數線是壓著本科二批控制線)是決不會選它的,倒是外地的考生年年報考挺踴躍。看來,篤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并非我一人,全國所有不知名的中小城市的考生大概都有我這種心態吧,要不然,北京的一個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原來是個成人高校,招應屆生沒幾年),當年為什么錄取線就超過本科一批控制線呢?
對了,我本科第三批也報了北京的一所學校,就是我現在上的學校,雖然我知道它不在北京(在河北省一個縣城),而且本質上就是一個民辦學院,但我還是毫不猶豫地填上了它,前面有北京某某大學的牌子,說出去多氣派呀,又有幾人能弄清北化工后面那幾個字是什么意思呢?
案例反思: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它是自我意識中最敏感的一個部分,是一種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 但是如果自尊得過分,一切都為了面子,這就走向了虛榮。以劉浩雷的分數,他本可以上一所不錯的二本學校,可是他為了“面子”,為了一種虛幻的光彩,卻選擇一所“看上去很美”的三本學校,希冀以此來贏得他人對自己的贊美。現在他清醒了,因為面子可以炫耀一時,卻不可能保持永久。
幸福的感覺只有自己知道,外人的評說如同隔靴搔癢,多是摸不到“穴位”的。著名畫家黃永玉老先生有一句名言:婚姻是一雙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腳趾頭知道。你把“婚姻”換成“大學”試試,不也同樣適用嗎?
四、 保守心理
心理特征:節奏緩慢,求穩怕亂,自卑脆弱,安于現狀。保守心理是一種由于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而產生的一切不如別人的自我意識。
考生個案:胡婷婷,女,現就讀于華中師范大學。
站在華中師范大學的桂子山上,俯瞰著腳下熙熙攘攘來報到的新生,我不由得黯然神傷。高考雖然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可是我的心仍隱隱作痛。我剛上高中時成績一直在年級前100名,進入高三后,成績卻有點浮動,有一次竟然退后到130多名。成績浮動的主要原因是語文成績不穩定,原來作文是我的強項,老師經常在課堂上范讀我的文章,說我文筆犀利,構思新穎等等。后來我好像江郎才盡似的,越來越找不到感覺,最后一次考試,作文只得了40分。語文老師拍拍我的肩膀鼓勵我,別害怕,高考時作文別太出新就行。
高考時我確實沒出新,作文完全按照標準的“八股文”格式寫的,語文拿120分應該是小菜一碟。全考完后,跟標準答案對分,第一次估分是590多分,老師說,你就報北師大吧,沒問題。可是第二天我再估分時,又成了570多分,因為我懷疑自己作文有點跑題。如果真是這樣,我的名次一下子就會落到班里10名之后,而我聽說,班里一位估分580多分的同學也準備報北師大。于是我害怕了,為求保險,在臨交表時我把第二志愿的華中師大換成了第一志愿。
成績公布后我得了589分,很輕松地被第一志愿錄取了。我一直不敢打聽北師大錄取的消息,我是在臨來報到的前幾天,才得知我的分數超過北師大的分數線28分的。報到后,看到華師的條件還不錯,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但我仍時刻向往著北京,禁不住常常感嘆:唉——我曾經那么接近幸福。
案例反思:由于高三時成績有點浮動,胡婷婷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覺得自己“江郎才盡”。這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又抑制了她的自信心,直接導致了填報志愿時保守心理的產生。第一次估分本來很準,第二次竟降了20多分。即使按第二次估分填報,她也能上北師大,可是由于她保守心理的過分膨脹,最終還是讓她與心儀的學校失之交臂。
在高考填報志愿時有一定程度的保守心理還是有好處的,但如果在有很大勝算機會的時候,還是這么謹小慎微,就可能錯過你人生最好的機會。美國一位大詩人弗洛斯特在詩里寫過:“我選擇了那條偏僻的小路,結果卻已大不一樣。”此言不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