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志愿填報比作與高考的“第二次握手”,也就是說,經過高考這種實力競爭后的大多數考生,一點都不見得輕松。也曾有不少過來人坦言“考得好不如填得好”,一個恰如其分的志愿往往能讓許多考生得償所愿,反之,又有多少人為之黯然神傷。且不論這樣的說法是否到位,但高考志愿填報的嚴肅性和挑戰性卻不難窺見。那么,就考生志愿填報而言,主要存在的誤區又有哪些呢?省招辦專門為考生們指點迷津。
誤區一 名牌大學,我的眼里只有你
山東考生A,高考成績為665分,本科一批第一志愿填報清華大學,第二志愿依次選擇了同濟大學、上海交大、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青島海洋大學;本科二批及以下志愿均未填報。結果該生一志愿未達到清華大學當年調檔線,所報第二志愿各院校本身“一志愿”就已經爆滿,根本無須接收考生A這樣的“二志愿”考生,所以造成落榜。
提醒:考生思想活躍,對名牌或重點大學充滿憧憬與自信本無可厚非,但那種“破釜沉舟”式的志愿填報法不可取。一方面,“名牌”不同于成材,不是進了重點大學就鐵定會成為一流人才,有時候不為“牛尾”做做“雞首”,也能闖出一片天地;另一方面,在高考成績還不具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志愿填報還是要慎重。
該生的志愿填報失誤在于:首先,第一志愿沒有合理定位,像2003年浙江省每批次的第一志愿錄取率都在80%左右,全國情況也類似,因此一志愿如果不慎重選擇,脫離實際,往往會造成錄取被動;其次,志愿填報沒有梯度,實際上,“梯度”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一、二志愿之間,一般的“梯度”其實就是沒有“梯度”,仔細分析其第二志愿所填報院校均為重點或名牌,梯度并不明顯;按照梯度填報志愿,一般是在確定第一志愿后,把正常情況下錄取分數較高的學校填在前面,而錄取分數預計會較低的學校填在后面;以重點批一二志愿之間為例,至少應相差30分以上。根據浙江省內高校招生志愿填報情況,二志愿、參考志愿的填報不能輕視更不能忽視。
誤區二 熱門專業,單戀一枝花
考生B,2002年高考成績643分,報考了某名牌大學,盡管達到了該校的最低錄取線,但只填報了“通信工程”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兩個專業,且專業不服從分配。而那年該校這兩個專業報考的考生特別多,錄取的最低分數比該生的分數高出10分之多,因其專業不服從分配,學校又不敢安排其他專業,故而造成該生落榜。
分析:1998年在浙江招生的一般本科院校南京郵電學院、北京信息學院,其一志愿上線考生數和計劃數之比各為5∶1和10∶1,實際錄取分數線比重點線竟還高60多分,兩校各有250余名、200余名上本科線的考生落馬。
一方面考生對熱門專業如此趨同;另一方面熱門專業計劃數也有限,這樣勢必會造成填報志愿和招生錄取時出現“撞車”現象,造成很多考生高分落榜。至于那些委屈自己興趣特長硬擠“熱門”的考生來說,更是不足取。
提醒:對熱門專業趨之若鶩,不是志愿填報的理智之舉。該考生的失誤在于過于強調專業的熱門程度,且專業志愿填報沒有“梯度”。其實,從就業形勢來看,專業的冷與熱是在變化的。譬如1990年前后,“經濟管理”、“國際金融”等專業招生非常紅火,但在1996年后國內不少行業對此類專業畢業生就亮起了需求飽和的“紅燈”。前些年持續升溫的計算機、政法、新聞、醫學、師范類專業,如今在就業市場上也不再是人人爭搶的“香餑餑”。
反之,“冷門”專業是否會一直“冷”下去?如2000年以前“熱度”一般的“生物學”、“生命科學”、“市場營銷”等專業,隨著基因克隆等科學領域的突破、WTO的擴展,逐步成為熱門;從地域角度,早在20世紀末期,如“材料科學”專業在德國等歐洲國家已經是熱門,而在我國到目前為止仍然不為廣大考生所關注。考生有必要開闊眼界,進行冷靜分析,提高預見性,增加科學性。如果預感到某個你感興趣的冷門專業將來會“變熱”,則考生不妨大膽一試。
而且如今,不少高校都已經實行“高教立交橋”、入學后轉專業等制度,考生大可不必在專業選擇上為自己設一道門檻。對于專業志愿的填報,當然也不能任性而為,也應該同學校志愿一樣由高到低降冪排列,不能填成“平列式”,也不能填成“波浪式”,更不能填成“升冪式”,而應使自己所填的專業志愿順序形成一個由高到低的梯度。
誤區三 地域情結,堅持到底
陜西考生C,2001年理科高考成績為601分。其本科一批第一志愿填報北京化工大學,二志愿填報中南大學;本科二批第一志愿填報北京工商大學,二志愿填報青島大學。結果該生一志愿沒有達到北京化工大學的調檔線,加上中南大學第一志愿就已經錄取滿額,故考生一本落選;二本錄取,北京工商大學最低錄取分為627分,青島大學也不需要二志愿考生,因此該生二本也落選。
分析:有招生資料顯示,不少人特別是城市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對院校所在地域的選擇帶有明顯傾向性,熱衷于報考京、津、滬、寧、穗等經濟發達城市或沿海開放地區院校。在杭州,有部分考生甚至就希望留在杭州市區就讀,對內陸或邊遠地區的院校興趣不大。將院校所在的地理位置、環境與交通狀況等作為志愿選擇的主要依據,多發生在解決問題或獨立生活能力較弱的考生群體、獨生子女或對子女溺愛的家庭,出于對家庭的依賴心理和對優越生活環境的留戀,將讀書求學當作“婚嫁”大事一樣來操辦。
提醒:志愿填報中存在著濃郁的地域情結,對于高考成績在分數線上沒有絕對優勢的考生來說,弊大于利。因為除了學校的知名度、專業熱門情況、招生計劃數外,地理位置、交通方便程度等也能左右院校之間的梯度。一般來說,經濟發達城市或沿海地區的高校對考生總是相對誘惑力要大一點。因此,巧用這種由地域因素形成的“供需比”,就可以為那些成績處于中段的考生增加錄取砝碼。
當然,有時候也要關注外地高校錄取存在的“大小年現象”。外地學校相對本地學校、小城市學校相對大城市學校、招生少的學校相對招生多的學校報考的人數較少,其實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但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人們覺得“大門好進”,其實走大門的人多了,大門也會顯得擁擠,如果能巧用反向思維,改報人們忽視或不敢報考的學校,錄取的機率反而有可能增大。因此,不妨和別人多交流,了解別人的選擇。
其他誤區,謹請勿踏
一、信息失真,人云亦云
不少考生對各項政府部門公布的政策和各類信息都不是了解得很到位,相反,卻實行小眾議論,道聽途說,對信息或政策誤讀,導致填報志愿的失敗。
二、不求科學,跟“感覺”走
在歷年填報高考志愿過程中,不少考生都會犯這樣的錯誤:看見“園林設計”就以為是學種花;看見“政法”就以為是學做法官……往往跟著感覺走,以“感性認識”指導“理性操作”,但“感覺”和“實際情況”之間往往有很大差別。
三、不實事求是,興趣至上
填報志愿時,憑一時沖動,自以為對某個專業感興趣,結果進入大學后不久就想換專業。把中學教育期間的某個愛好夸大成為未來的職業興趣,“興趣”與“現實”產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