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填報志愿是高考成功的重要環節,而家長又相對能發揮優勢,那么具體都能做些什么呢?
充分把握信息
家長在孩子填報志愿前要充分把握有關信息,包括國家當年關于高考的政策、有關高校的錄取政策及目標中的大學三年來的招生情況等等。
首先要了解孩子所在的省采取哪種填報志愿的形式。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考填報志愿有三種形式:考前填報志愿;高考之后、成績公布之前估分填報志愿;高考成績公布之后填報志愿。
以2004年情況來看,采取第一種形式的省市有5個:北京、上海、重慶、廣東、吉林。填報工作都在5月進行,上海在上旬,吉林在下旬,其余三省市均在中旬。考前填報志愿主要以平時成績為依據,并適當地考慮最近時期的心態。這種填報志愿的方式對孩子高考會有一定的壓力,因為很難說考前估計的成績和考試成績完全一致,很多因素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家長要幫助孩子比較準確、科學地對自己的實力作出預估。
采取第二種形式的省市有16個:廣西、新疆、河北、貴州、黑龍江、湖南、山西、福建、云南、陜西、湖北、天津、西藏、安徽、江西、甘肅。這些地區的考生家長關鍵要協助孩子把考分評估準確,估分能力的高低對填報志愿準確與否起著很大的作用。
采取第三種形式的省市有10個:浙江、山東、河北、江蘇、內蒙古、遼寧、海南、四川、青海、寧夏。這些地區考生家長的作用在于指導孩子準確地按照自己的分數報考相應的大學及專業,力求避免填報志愿“扎堆兒”的現象。有人以為先知道分數再報考學校簡直“十拿九穩”,而事實上,每個考生除了自己的分數,對于某校某專業會有多少人報考幾乎一無所知。根據經驗,這種報志愿形式對考生最大的不利在于志愿扎堆、相互殘殺,造成高分落榜。
例如某校某專業歷年提檔線都在560分左右,凡是考分在560以上的考生估計填報該專業沒有問題。本來這個專業在本地區招20人,報名的卻高達200人,那么將有90%高出原提檔線的考生被淘汰,該專業當年的提檔線也大大的提高了。
家長可以通過各種相關的媒體、報刊、書籍、宣傳材料了解擬填報的學校和專業在本省招收的名額及錄取政策,特別是第一志愿學校及其專業,必要時還可以與該校招生辦的工作人員直接對話。很多北京以外的考生想報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可能自己的實力也相當強,但是這些大學分配在各省擬錄的名額是有限的,這就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原因。
除了對國家高考政策的了解、對高校的了解,家長還需要了解孩子所在中學的情況。國家的高考政策基本是穩定的,但也會逐年穩中有進、穩中有改,這就要隨時注意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發布的信息。
此外,家長對填報志愿的程序也要了解清楚,到時可以指導孩子,而且事先對此有充分考慮,孩子填報志愿時才不至于糊里糊涂。
各高校按錄取的先后順序分為三批。第一批為提前錄取院校,包括軍事院校、公安院校和少數經批準的其他院校。第二批錄取院校即“一類大本”,或稱重點院校,包括全國重點院校,進入211工程的院校和經過教育部及省、自治區、直轄市批準的第一批院校。第三批錄取院校指專科錄取學校和一些本科院校辦的專科專業。
在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錄取院校中,考生均可按順序填報三個志愿學校,每個志愿學校可填五個專業。
有關填報志愿的原則,不少家長比較看重孩子考試的具體成績,其實考題容易大家分都高,考題難大家分都低,所以更重要的參考應是孩子在本校以及本地區的分數排名。
一般說來,如果一模和二模發揮正常,根據它們的平均分數即可大體估出孩子的實力。這兩次考試在本校的排名和在本市、本省的排名是填報志愿時非常重要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