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考后填報志愿的利弊,記者專訪了課堂內外雜志社《高考金刊》主編、高考志愿研究專家聶榮。聶指出,看分填報各有“三利”和“三弊”,考生與家長要破“三關”。
時間更充分。考前填報,一般一周內交志愿表,而現在從考完到填報志愿有近一個月的時間,考生和家長可充分研究相應的批次、學校、專業并制定策略。
定位更準確。填報志愿時,公布成績的同時也公布了各批次最低控制線,考生已明確自己是否上了某個批次的分數線,考生選擇高校時可自我定位。
分段更明確。成績公布后,各分數段分別有多少人以及自己的排位,考生很快就能掌握。尤其在填報重點批次、分數檔次拉得比較開的學校時,考生所處的“相對位置”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也避免以前發揮超常或發揮失常而造成的“高分低報”或者“低分高報”的遺憾。
容易冷熱不均。大家都知道某一段的成績后,熱門學校、熱門專業扎堆,冷門學校、冷門專業無人問津。
容易扎堆中心城市。重慶本土、中心城市、發達城市的學校將更加打擁堂。一項抽樣調查表明,60%以上的考生第一志愿填報重慶高校,高分考生最大的地域熱點則是北京、上海等。2006年中心城市“塞車”狀況可能更突出。
容易盲目從眾。考后填志愿,最受影響的可能是中等成績的考生和中等檔次的院校。預計好生源“一邊倒”現象更突出。考分高的學生不論專業一窩蜂往名校擠,而一些中等院校的好專業招不到好生源,部分高校整體實力可能不強,但部分專業在全國很響的,往往也難招到優質生源。
不過,中等成績考生將為自己的選擇左右為難,可能會出現別人選什么跟著選什么的現象。
第一關:提前預熱。從4月下旬起,全國各地高校開始宣傳本校招生計劃、錄取辦法,考生和家長可著手志愿準備,研究歷年的招生指南、近三年在渝錄取分數;當年的招生計劃、專業情況等,根據自己的綜合實力,擬出幾個志愿草案。5月1日和2日,本報和課堂內外雜志社將聯合舉辦高考咨詢會,考生和家長即可利用“五一”放假機會,與心儀高校面對面交流。
第二關:集中思考。6月8日高考結束后至公布成績之前,考生的估分訓練仍不能丟。考后認真對照標準答案進行估分,在此基礎再次研究志愿方案。
第三關:對口填報。在公布成績后,考生可根據高考成績和自己的興趣愛好、就業志向,對志愿方案進行選擇、優化組合、調整,對口填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