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看我孩子能報哪兒呀?”東直門中學幾位高三班主任最近經常接到家長的咨詢電話,“其實填志愿是孩子的事,但很多考生顯得十分迷茫,都是家長做主。”一位老師說。
近來,因志愿填報意見相左發生沖突從而尋求心理幫助的考生和家長也有增加。據心理專家介紹,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包辦代替孩子填報志愿的不在少數,甚至根本不聽孩子的意見,遇到孩子抵觸,就用更暴力的辦法“鎮壓”。“孩子復習壓力大,火氣也大,發生沖突不僅會使情緒不穩定影響高考,甚至還會出現離家出走等極端行為。”朝陽區一所示范高中的高三老師說。
“應把填報志愿的權利還給孩子,畢竟上學、今后工作都是他們自己的事,他們只有選擇了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專業志愿,才能愛學、會學。”在廣渠門中學宏志班班主任陳碧英看來,家庭貧困、無法從家長那里得到更多幫助的宏志生,更能獨立選擇志愿,不少人選擇了軍校、師范、醫學等專業。
在考生填報志愿上,老師和家長只是參謀,能提供全面信息,尊重孩子意愿,在孩子由于社會閱歷、視野有限而不會選擇時,給予幫助。志愿,還得孩子自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