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每一名考生來說,要想實現自己考入理想大學的夢想,需要完成從參加高考、填報志愿直到錄取的全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全面、真實、完整、準確地了解和掌握高考相關知識和信息,填報好志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此,我們將幾個高考志愿填報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提出來,希望大家注意。
一、考生要明辨高考咨詢信息
在高考錄取過程中,考生需要的信息一般分為報考當年招生形勢、國家招生考試政策、考生所在省的招生考試錄取政策、高校錄取政策和錄取數據信息等。高考信息內容繁多,來源廣泛,真實、準確、全面、及時是獲取高考信息的一般原則。圍繞涉及千萬考生利益的高考,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單位、機構或個人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參與發(fā)布高考信息,考生和家長必須從浩如煙海的高考信息分清良莠,明辨是非,千萬不要因輕信虛假信息而造成損失。
從形式上分,考生可以借助網上咨詢、現場咨詢和電話咨詢三種方式了解高考信息。從咨詢對象看,考生可以向高校負責招生的老師咨詢,也可以向中學畢業(yè)班的班主任老師或中學有關領導咨詢,還可以向高校派出進行招生宣傳的老師咨詢。從這幾種形式看,各有利弊。現場咨詢由于可以與高校招生負責老師面對面交流,一直是招生咨詢的重要形式。但越來越多的考生群體使高考咨詢會不堪重負,考生無法與高校老師深入交談,達不到咨詢的目的。因此,近年來各高校逐步完善網上咨詢和電話咨詢,使之成為高考咨詢的重要形式。
二、考生要真正理解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是相對于原有的梯度志愿投檔錄取模式而言的,指在某個規(guī)定的錄取批次中,允許考生填報若干個平行但有順序排列的院校志愿,按照“分數優(yōu)先、遵循志愿”的原則,改變傳統(tǒng)的志愿優(yōu)先的投檔模式,投檔時將考生按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排序,然后按考生成績順序依次檢索每位考生填報的該批次的院校志愿,如果符合A志愿院校的投檔條件,則投檔A志愿院校,如果達不到A志愿院校,檢索B志愿院校,依次向下……
“平行志愿”要注意五大風險:
“平行志愿”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考生填報志愿的風險。實行“平行志愿”體現了把考生利益放在第一位。但并不能說“平行志愿”這種模式沒有風險,風險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
一是投檔而被退檔的風險。假設省招辦預投檔時投檔比例為1:1.05,雖然投檔比例低于往年,但實際投檔比例仍可能大于1:1,部分考生面臨退檔風險。
二是填報志愿時定位不恰當的風險。如果考生定位不準確,志愿填報過高,考生填報的所有平行志愿院校的最終投檔線均高于該考生成績,那么此次投檔該考生就不可能被投,只能參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錄取。
三是填報志愿時無“梯度”的風險。考生填報志愿時如果沒有考慮院校之間的層次高低、報考冷熱,完全把同一層次學校依次排列,不形成志愿的合理梯度,也可能出現不能被投檔的結果。
四是考生自身的缺陷帶來的風險。“平行志愿”采取一次性投檔,投檔后沒有立即進行補檔,如果考生有投檔成績相對較低、身體條件較差、不符合特殊專業(yè)的體檢要求、綜合條件偏低等情況,退檔風險較大。
五是不服從專業(yè)調劑帶來的退檔風險。考生檔案被投到所填報的院校后,如果所填報的專業(yè)志愿按學校錄取規(guī)則都不能滿足,而考生又沒有填報專業(yè)服從,學校無法進行專業(yè)調劑,該考生就可能被退檔。
舉個例子,實行“平行志愿”后,對于排序在
最“熱門”三所高校招生計劃總量之內的考生,如果填報這三所高校志愿,且專業(yè)志愿填報合理,錄取是有保障的。比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三所高校在河北省公布總的理科招生計劃是150人,那么,排位在全省前150名的理科考生,如果填報這三所高校,投檔時將肯定可以投到這三所高校之一,在考生專業(yè)志愿填報合理的情況下,也不會給學校退檔。對于排序在150名之后的考生,由于不知道其他考生填報志愿情況,志愿風險依然存在。
三、正確處理院校和專業(yè)關系
對于“平行志愿”存在的風險,考生及家長絕不能掉以輕心,應充分利用“平行志愿”的優(yōu)勢,有效規(guī)避“平行志愿”的風險,科學、合理地填報志愿,才能增加錄取的機會。
首先,要注意仔細了解有意向填報的高校的相關情況。在填報前,要認真搜索目標高校的招生資料,熟悉高校招生章程,弄清高校錄取規(guī)則,了解高校辦學情況和招生要求等等。其次,準確定位,合理填報。與傳統(tǒng)志愿填報方式一樣,考生仍要根據自己的分數、在全省的位次以及學校的招生計劃、錄取分數等情況準確定位,從本人高考成績出發(fā),結合個人興趣、特長,選擇適當的學校與專業(yè),千萬不要片面地強調個人的興趣愿望,不考慮本人的高考成績,脫離實際地“低分高報”,否則可能使自己失去被高校錄取的機會。
此外,注意院校和專業(yè)志愿冷熱搭配。實行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后,高校進檔考生的高考成績差距大大地縮小了,這樣一來,有的專業(yè),特別是熱門專業(yè)和優(yōu)勢專業(yè),就可能出現“擁堵”。因此,平行志愿模式要求考生更加重視專業(yè)的冷熱搭配和“服從專業(yè)調劑”,在專業(yè)的選擇上一定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如果考生服從調劑專業(yè)志愿,則被錄取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而那些不愿意調劑專業(yè)志愿的學生,則被退檔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此,填報志愿時,既要有成績可以達到的最高水平的院校和最合適的專業(yè),也要有自己成績能夠達到并保證錄取的院校和專業(yè),做到報考“熱門”和“冷門”院校及專業(yè)相結合。
最后,提醒考生及家長應注意志愿的“梯度”。如果志愿順序不合理,不形成合理的志愿梯度,也可能導致考生與較好的院校失之交臂,甚至出現檔案無法投出的現象。志愿一定要拉開檔次,把握好沖、穩(wěn)、保之間的梯度關系。每年的高考咨詢中,考生和家長都存在一種不良現象,那就是每年考生和家長提出的問題總是重復著那幾個讓高校咨詢老師根本無法回答的問題,比較集中的問題有:“我考了580分,想報考貴校自動化專業(yè),我能不能被錄取?”;“我考了580分,請您告訴我報考貴校哪個專業(yè)能夠被錄取”;“我考了580分,想這樣報志愿,您看能不能錄取”,幾乎每一個考生都想從咨詢人員嘴里得到一個肯定的答復,以便高枕無憂地填寫志愿表。殊不知,所有高校招生咨詢人員都不是算命先生,在錄取尚未結束時,誰也無法斷定本學校、各專業(yè)的錄取分數。因此,在高考咨詢時面對考生這樣的提問,他們只能不無遺憾地告訴考生“不清楚”、“不知道”、“不好說”,高考咨詢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填報志愿也就重歸盲目。
四、考生要清楚高考咨詢要了解什么
考生要了解高校的辦學條件和水平,學校的師資水平、學科水平、博士點、碩士點、科研獎項等是學校辦學水平的直接體現。考生充分了解和比較各院校的這些數據,那學校的辦學水平就會一目了然。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學校硬件條件固然很重要,但比硬件更重要的是大學的精神和學風,這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所在。這些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對學生的成長成材卻有極大的熏陶作用。很多學有所成的人士在回憶大學對他們的影響時,無一不將大學精神的“熏陶”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考生、家長在選擇大學時,是否也需要關心一下與學生成長息息相關的校風、學風、大學精神、辦學理念、辦學歷史、社會聲譽等文化層面的情況呢?
考生要了解高校各專業(yè)的真正內涵,我們在多年的高考咨詢中感觸最深的是,考生和他們的家長常常是只看哪個專業(yè)名字新潮、前衛(wèi)、好聽,而對專業(yè)的內涵卻很少深入了解;他們常常把專業(yè)分成“冷”與“熱”,只關心那些所謂的熱門專業(yè),卻很少進行冷靜的分析。其實很多專業(yè)的存在都是為適應社會發(fā)展和經濟建設需要,但并非都有令人神往的好聽的名字。這就需要考生和家長仔細研究專業(yè)的內涵,而不是“望名生義”。
因此,不能只根據名字決定是否報考,在咨詢時一定要認真詢問這個專業(yè)是研究什么的,學些什么課程,將來在哪些領域就業(yè),以往就業(yè)率如何,未來的社會需求怎么樣,招生計劃多少,過去幾年的錄取情況,以及這個專業(yè)的歷史沿革、學科水平、這個專業(yè)所在的學科是否具有碩士點和博士點、這個專業(yè)有哪些名師等情況,了解了這些情況,才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專業(yè)。
近年來,在填報志愿過程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專業(yè)避“冷”趨“熱”,造成落榜。專業(yè)的“冷與熱”是由于近年來考生在填報志愿時盲目從眾人為造成的,今天被認為“熱”的專業(yè),不僅入學競爭壓力大,而且由于辦的學校多,招的數量大,今后就業(yè)的壓力也大,到4年后畢業(yè)時“熱”的可能會變“冷”,而今天沒人關注的所謂“冷門”專業(yè),恰恰會因為強勁的社會就業(yè)需求在學成之后變得炙手可熱。除了以上所講的外,在專業(yè)選擇上,家長應多聽聽考生的意見,參考考生的興趣愛好,尊重考生的選擇,切忌包辦代替。
近年來新生報到后個人申請退學人數呈快速上升趨勢,與在選擇專業(yè)時家長包辦代替有一定的關系,給考生及其家庭造成損失,也給社會帶來額外成本。這方面不僅家長不能包辦代替,中學的班主任也不能僅僅依據個人的愛好和需求進行指導。
每個學校每個專業(yè)都有一定分數要求,成績達不到分數線是不能被錄取的。但高校每年的錄取分數線以及各個專業(yè)的錄取分數線都不是在錄取前人為劃定的,它是由這所學校在某一省區(qū)的招生計劃數、該省區(qū)報考這所學校的人數以及報考這所學校考生的高考分數等多種因素決定的,是經過招生錄取這一環(huán)節(jié)自然形成的一個結果,報考的人數多于計劃數而且成績又高,那么錄取后的最低分數線就會高,反之就不一定高。
因此,那種試圖在填報志愿時就想知道錄取分數線的做法是不現實的,但是以往的錄取分數線情況卻非常有參考價值。現在高校一般都會提供前3年錄取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給考生,考生可從中分析分數線變化的規(guī)律,然后根據自己的成績作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