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概況
詳見附件。
二、學院及專業介紹
詳見附件。
三、招生計劃
專業名稱:設計學類;招生計劃210名;藝術類分文理科的省份僅面向藝術類文科考生招生,不分文理科的省份不作文理科報考要求,分省計劃如下:

注:所有招生計劃均以各省級招生主管部門最后公布為準;
四、報考條件
1.符合2021年計劃招生省份關于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的報考條件;
2.具有一定的美術基礎和設計能力;
3.身體健康,無色盲、無色弱。
五、專業考試
按各相關省級招生主管部門規定的專業統一考試的報名辦法、報名時間、專業考試科目等執行,我校不組織專業校考。專業成績均采用各省美術類專業統考成績。
六、錄取原則
貫徹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的原則,考生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體檢合格,專業考試成績合格,高考文化課成績達到招生省份該專業類別所在批次控制線,經當地招生主管部門審核同意,按綜合分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若綜合分相同,則按專業課成績高低擇優錄取;若專業課成績仍相同則參照當地省份相關的文化課成績單科順序擇優錄取(所在省份若無相關依據,則參照浙江省相關的文化課成績單科順序)。
綜合分計算辦法:綜合分=文化成績總分(當批次總分折算成750分制計)×50%+專業成績(總分折算成750分制計)×50%。若所在招生省份按照平行志愿投檔,則按照招生省份所在批次的綜合分計算辦法執行。
英語單科成績要求不低于75分(總分150分制計)。若英語單科成績符合條件的生源不足,則按英語單科成績5分一檔降分錄取,最高降分不超過10分。
七、其它
1.新生入學后要進行全面復查,凡與規定不符或有舞弊行為者,即按有關規定查處。
2.我校招生工作嚴格按照各省級招生主管部門相關規定執行。以上所列內容如與國家教育部有關規定有不一致之處,以國家教育部規定為準。
3.聯系方式
通訊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潮王路18號浙江工業大學招生辦公室
郵政編碼:310032
聯系電話:0571-88320032
傳真號碼:0571-88320501
電子郵箱:zsb@zjut.edu.cn
學校主頁:www.zjut.edu.cn
招生主頁:zs.zjut.edu.cn
附件一、學校概況
浙江工業大學是一所綜合性的浙江省屬重點大學,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設的“省部共建”高校,入選國家首批“2011計劃”和首批“浙江省重點高校建設計劃”。學校始建于1953年,目前已發展成為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綜合性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綜合實力穩居全國高校百強,正朝著“區域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目標邁進。
學校坐落于歷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浙江省杭州市。學校設朝暉、屏峰、莫干山、之江四個校區,占地面積3550畝,校園環境優雅,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3236人,其中專任教師2363人,正高級職稱教師534人,副高級職稱教師101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726人。截至2020年9月30日,有普通全日制本科學生19383人;在讀各類研究生11250人(博士研究生952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8444人,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835人,攻讀碩士學位的在職人員1019人);成人教育學生7669余人;留學生1160人。
學校現有博士后流動站9個;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一級學科未覆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9個,一級學科未覆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5個;具有MBA、MPA等9種專業學位授予權;具有本科畢業生免試保送研究生推薦權和外國留學生、港澳臺學生招生權。學校始終把提高教育質量放在突出位置,學生實踐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近三年在各類高水平大學生科技競賽中獲國際級獎40項、國家級獎296項。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青睞,2020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90%以上,繼續深造率35%以上。
附件二、學院及專業介紹
我校美術類專業辦在設計與建筑學院,設有環境設計、公共藝術、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4個專業,面向美術類藝考生按設計類大類招生,專業分流在一年級第一學期末進行。我校于2006年擁有設計藝術學碩士點,2009年成為設計藝術學省重點學科,2011年申報成功設計學一級碩士點,2014年具有藝術專業碩士學位點,現已同時具備學術型、專業學位和在職研究生三個層面的高層次設計人才的培養能力。在教育部2012年學科評估中,我校設計學科排在并列第8名,在《中國研究生教育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邱均平等編著)中,我校設計學學科排名在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連續兩個年度全國第9名,相對排名6.9%。2015年,我校設計學學科先后成功入圍浙江省一流學科、“浙江省重點高校建設計劃”學校首批八個重點建設學科之一。我們人才培養目標是:堅持工科背景下“藝術+設計+工程”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特色,培養具備中國文化底蘊和國際視野、擁有扎實理論功底和創新設計能力、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勝任設計學學科及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型、設計創意型、工程管理型等高級復合型人才。我們堅持實行導師制、工作室制、以賽促學制、校企聯合培養制等舉措,來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均在95%以上,本科生升學率逐年攀升,2020年達28%,獲免試保送研究生數占當屆畢業生總數10%左右。近年來,學生在德國紅點設計獎、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中國國際動漫節美猴獎、國際設計美術大獎賽、中國環境藝術設計學年獎、中國國際海報雙年展等國內外各類權威設計競賽中獲獎達到800余人次。積極與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烏克蘭等國家廣泛開展交流,與德國斯圖加特國立造型藝術學院、英國法爾茅斯大學、日本千葉大學、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等高校形成穩定的學術交流于人才培養機制。
附件三、專業詳細介紹
1.環境設計
本專業成立于1995年,為校重點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蘊、全球當代視野、優秀的審美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環境空間創新設計人才。重點解決建筑與室內環境設計、景觀與城市設計,美麗鄉村設計、環境設施與藝術陳設設計等人居環境中的創新創意設計問題。學生一年級以通識課程以及設計基礎課程學習為主;二、三年級學習模型語言、中外建筑史、設計思維與表達、場地設計分析、 小型建筑與庭院景觀設計、住宅建筑與室內設計 、植物造景等基礎課與專業必修課;三、四年級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學習傳統園林、展示設計、公共建筑設計、專項室內設計、專項景觀設計、建筑改造與更新、城市規劃、工作室實踐等選修課程。畢業去向:本專業自開辦以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環境設計專業理論和設計能力,受到了社會的好評,就業率連續多年達95%,考研和出國留學率達30%以上。畢業后可進入機關與事業單位、設計機構與科研院所,從事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建筑藝術的設計實踐、設計管理與教學工作,部分學生于各類院校從事設計教育,或進入各類國內“985”、“211”著名高校及歐美發達國家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2.公共藝術
本專業始建于2006年,當許多人還在公共藝術與雕塑之間的概念認識不清之前,我系已是全國最早幾所開設公共藝術專業的“老牌”新專業。在學科劃分上,公共藝術(專業代碼050430S)就已是與藝術設計學科齊名,直接寫入國家名錄的二級學科重要新學科。在城市與鄉村建設從粗狂同質走向集約精致的社會發展背景下,大拆大建的景象越來越不多見,而精準化提升空間形象品質的專業設計人才卻越來越受到政府部門及建設單位的重視。在產業內部,許多空間設計方向的先進企業都設有專門團隊經營跨界屬性極強的公共藝術設計與營造,公共藝術所涵蓋的跨界藝術專業魅力正成為傳統設計行業的“第二增長曲線”。公共藝術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具有塑造各類空間形象專業藝術設計人才,教學特色上既有注重傳授傳統空間設計的專業知識基礎教學,又有創新性藝術造型能力的教學方式。主要課程有:公共藝術與科技、材料與工藝、建筑與環境設計、空間形態設計、城市家具設計,公共藝術規劃與設計等。由于畢業學生在空間形象塑造和創意造型上體現的突出“公共藝術”素養,巧妙介入了城市建設的新發展趨勢,深受城市建設、景觀設計、建筑設計等傳統行業以及數字化空間藝術新型行業的好評。我系的近年的就業率穩定在95%以上,不乏進入國際設計公司和國內知名地產企業、設計公司及設計大師工作室的佼佼者。在升學率上本專業也百花齊放,多名學子考入了諸如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基礎設計學科(原研哉所在學科)、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景觀設計專業、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國內外知名院校。
3.視覺傳達設計
本專業旨在培養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具有平面設計,信息設計,數字媒體設計,空間平面設計能力的專門人才。專業下設三個模塊課程,分別為品牌整合設計、數字媒體設計和多維信息設計。學生一年級以通識課程以及設計基礎課程學習為主;二、三年級學習包括字體與版面設計、圖形語言、動態圖像、動態圖形、海報設計、標志與CI設計等視覺傳達專業基礎課與專業必修課;三、四年級進入模塊課程學習,學生會從品牌形象設計、包裝設計、廣告設計、服務設計、媒體腳本設計、視頻設計、界面交互設計、用戶研究、信息圖形設計、空間信息設計、書籍設計、展示設計等課程中選擇相應的模塊學習。畢業生可面向專業設計機構、互聯網企業、傳媒機構、設計院校等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策劃、設計、管理、教育等工作。
4.數字媒體藝術
本專業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并系統掌握數字媒體藝術領域的專業知識及技能,在新一代的數字傳播媒體領域內,應用新的數字媒體工具,從事動畫、數字游戲、虛擬現實、交互設計、數碼視頻剪輯等數字內容創意與制作的復合型創新人才。本專業側重培養學生科技與藝術的整合能力、以用戶為導向的創新思維能力、以及為產業需求提供解決方案的創意制作能力。畢業生可面向互聯網、動漫游戲、傳媒影視、文化創意和大專院校等企事業單位。在學期間除了大類通識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外,主要專業課程包括:數字媒體藝術概論、動畫運動規律、視聽語言與實驗影像、創新思維、數字插漫畫設計、移動媒體應用設計、編程基礎、影視特效、三維動畫、動態圖形、游戲設計、虛擬現實設計、交互設計、藝術與科技實驗創作、開放媒體與創新實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