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今年教育部要求,教育部直屬高校屬地計劃安排比例較去年將進行下調,武漢大學今年將減少在湖北省的招生人數。與此同時,由于北京上海本身所得到的中央部門招生計劃量比較大,武漢大學在這兩個地區也會相應減少招生人數,而在其他省份的招生人數則相應有所增加。
轉眼間這一年的高考又將來臨,武漢大學今年的本科生招生計劃有了些許調整——小語種取消了提前招生計劃;學校將從新生中選取部分進入“弘毅學堂”,為培養“大師級人才”做出嘗試。此外還新增了三個本科專業——翻譯學、傳播學、計算機仿真科學與技術。這些變化將給2010年的招生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新增專業優勢何在?武漢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胥青山教授以及各個新增專業院系的專家對于招生政策的微調做出了解讀。
小語種不再單獨招生
武漢大學小語種從2010年起不再提前單獨招生,變為面向高考考生進行提前批次的錄取,小語種4個專業在湖北省招生計劃為26人;考生外語單科成績不低于外語滿分的70%,如果本省市有口語測試,則同等條件下會參考口語成績進行優先錄取。
據招生就業處副處長王福介紹說,今年改革后,想“考”小語種的學生必須參加高考,今后小語種專業招生有兩個途徑:一部分通過高考提前批錄取,學生不限學校以及是否具有保送資格,高中階段學英語或學本語種的學生均可報考;另一部分通過保送生招,被錄取的學生須是教育部規定的具有推薦保送生資格的外國語學校的、具有保送資格的本語種的學生,他們不用參加高考,但需參加“珞珈科學文化冬令營”的考試。而之前冬令營的“小語種”類的選拔考試制度將取消。
武漢大學外院副書記賈玉敏說,小語種招生政策的改變對于外院的生源沒有什么大的影響。單獨招生的生源與經過高考招收的生源各有優缺點:大部分通過單獨招生的學生來自于教育條件較好的大城市,口語聽力水平較好,但由于沒有高考的歷練,一些學生存在自我感覺良好、兩極分化嚴重的問題。經過高考招收的學生雖然聽力口語水平參差不齊,但學習的后勁兒足,自律意識也更強。
胥青山教授點評
小語種單獨招生的取消,讓想要報考小語種專業的學生也要經過高考這個“獨木橋”。經過高考的人,不論是在心智、人生感悟還是在知識結構上,都要比沒有經歷高考的學生多了一次難得的歷練。并且,通過高考招生可以在一些偏遠的地區投放名額,能夠給不同地域的考生提供更加公平的競爭機會。雖然“單獨招生”是一張試卷考天下人,看起來很公平,但各個地區的基礎教育水平發展不平衡,這種“公平”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公平”。
武漢大學開設“弘毅學堂”
為了響應教育部“珠峰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武漢大學在2010年新生入學的時候,將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五門基礎學科中開設“弘毅學堂”,為國家培養出培養創新型的領軍人物。武漢大學是湖北省唯一一所實施此計劃的高校。
武大招生辦副處長介紹,“弘毅學堂”會在新生入學的時候接受學生報名,然后由專家進行考察篩選。進入“弘毅學堂”的學生需要有研究型素質和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后他們只需要修滿120分,但是每一學分的獲得相比于普通學生而言,可能更難一些。對于弘毅學堂的學生而言,考試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對于“大師級領軍人物”培養計劃下的他們,在學習中挖掘更深層次的知識、培養創新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弘毅學堂采取“滾動制”形式,原則上可以讀到博士,但是也可以自愿離開“弘毅學堂”或因為一些原因而被請出“弘毅學堂”。
胥青山教授點評
借助“珠峰計劃”開設“弘毅學堂”,武漢大學有了尖子生的培養計劃,不論這個計劃能否達到培養“大師級人才”的目的,都會對于武漢大學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起到推動作用
“弘毅學堂”目前沒有人文社科學科人才的培養計劃,針對人文社科人才培養,有過如人文科學實驗班、國學班等嘗試。畢竟數理化生是更具有通用性的學科,而人文社科人才培養與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和國情都有關。“弘毅學堂”經過一段嘗試和探索,有希望逐步將人文社科人才培養也列入計劃。
本科新增三門專業開始招生
武漢大學今年新增3個本科專業:傳播學專業、翻譯專業、仿真科學與技術專業。
傳播學
據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強月新介紹,傳播學專業是20世紀中葉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逐漸形成的新興學科,它與信息科學一文一理,覆蓋了從信息傳播內容到信息傳播技術的完整體系,形成了以傳播理論為基礎、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傳播平臺,平面媒體、廣播影視媒體、網絡媒體相互促進的專業學科群,構成了從理論傳播學到應用傳播學的寬口徑、厚基礎、適應面廣的新興學科專業,以培養大批綜合素質高、具有國際視野的中高級復合型應用人才為目標。
傳播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新聞媒體機構、出版機構、中央和地方政府等部門從事編導、記者、主持、制作等工作,也可在傳播學、新聞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等相關專業繼續深造。“我們武漢大學的新聞院擁有傳播學碩士點,每年約有25%的同學出國或考研,進入更高層次學習”。
翻譯學
據武大外語學院孫書記介紹,翻譯學將作為一門獨立的專業,與英語、法語等專業并列,大概要在全國范圍內招20人,文理兼收。本專業只招收英語語種考生,英語分數沒有特殊要求,仍然和全校的要求保持一致。同時,該專業也接受其他專業或院系的轉專業申請,想學習英漢翻譯的同學依然有機會學習本專業。
外語學院副書記賈玉敏解釋了開設翻譯專業的原因:“現在社會急缺高精尖的翻譯人才;現有很多的學校已經設立了翻譯專業,而武大外院的學科逐漸發展,也已經有足夠的實力設立翻譯專業;去年我們院的翻譯碩士點(MTI)的申報已經批準下來了,所以我們覺得有必要配套發展,在本科階段也要具有一定的銜接性。”
翻譯專業的學科帶頭人汪濤老師解釋了翻譯專業與英語專業的區別:“翻譯專業主要是培養應用型人才,重視學生口頭和寫作能力的強化。在課程安排上三四年級不會像英專有很多的文學、語言學的課程,更側重實踐。”
在師資力量上,老師有一半是博士,90%有過出國經歷;實習方面,筆譯實習會和一些出版社等相關機構合作,口譯則會利用學校國際交流部提供的條件,也會把握一些外事活動的機會,如機械博覽會等。
計算機仿真科學與技術專業
計算機仿真科學與技術專業預計招收30名學生,在新生入學以后根據學生意愿來組建這個班級。目前為止,我們國家對于“仿生”的本科人才培養沒有很專的領域,在全國范圍內沒有其他本科院校開設這個專業,武漢大學是唯一一所,所以武漢大學將開“計算機仿真科學技術”本科專業的先河。
據計算機學院的老師介紹說,市場對于“仿生”需求很大,從醫學手術到土木建筑,都需要用到仿真技術。通過模擬,仿真技術可以用于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門學科中,且低成本、低風險。該專業學科帶頭人之一的董教授介紹,這個專業主要培養培養復合型基礎型人才,難度比一般的專業要高,“所以我們決定選拔比較優秀的人才,也許進這個專業的新生會比進數學基地班的學生要求還要高些”,但是專業發展前景非常好,應用領域牽扯到各個方面。
胥青山教授點評
新增的三個專業,都是應時而生,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傳播學專業適應了網絡社會的發展需要。既有新聞素養,又有傳播理論,又懂現代媒體技術的人才目前很缺乏,需要高校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翻譯專業能夠克服英語專業對于母語培養的缺失,翻譯對于雙語要求都很嚴格,就不能“剃頭挑子一頭熱”,兩頭都要熱。中國學外語的學生外語水平不差,而漢語水平很多卻很糟糕。
計算機仿真技術與科學目前只在一些重要領域有應用,但實際上這種技術可以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例如電氣工程專業培養的學生去火電廠實習,只能跟著看一看,根本沒有機會經歷一次事故。依靠計算機仿真技術,可以模擬出火電廠的運行狀態。鍋爐怎么燒、熱能是怎么產生、發生事故會出現什么問題等全部都可以用計算機模擬出來。這種技術在很多領域里目前還是空白,所以培養這方面的人才適應了高科技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