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09年全國藝考已進入最后階段,據省教育考試院初步統計,我省今年參加藝考的人數由去年的61399人降至60760人,相對于去年33%的增幅而言,今年無疑迎來歷史上的首次“降溫”。筆者在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藝考招生現場看到,雖然今年仍是人頭攢動,但來自多方的信息讓人明顯感到“藝考熱”正在悄悄降溫。1
“降溫”———2009年“藝考”關鍵詞
從各地媒體的報道來看,“藝考熱”降溫似乎已是大勢所趨。在河南,今年藝考增幅首次降至個位數,由去年的近20%降至4.7%,以致當地媒體驚呼———紅火了7年后,河南藝考終于有了轉折;在山東省藝考報名總人數約9萬人,與去年的16萬人相比大幅度減少。其中美術類考生只有5.4萬人,較去年的9.05萬人減少了3.65萬人,降幅達40%以上。
在省會藝考報名點,筆者發現無論學校咨詢處還是現場報名處,報考考生稀稀落落,難見排隊“長龍”再現。據連續幾年來我省招生的九江學院吳老師介紹,去年他們在我省招生名額僅37人,報名人數卻達到1600人次,報名第一天報了600多人,同樣的招生數字,今年首日才報了200人左右。另外,石家莊市某藝考培訓班的張老師稱,今年他們培訓班里的學生只有100多人,與去年的300多人相比減少了一半還多。
在此種情勢下,人們不禁要問,藝考降溫原因何在?專家和業內人士為我們揭開其背后謎底。
謎底一:文化課分數線不斷提高,通過藝考上大學的門檻由低轉高,將許多因文化課成績不理想,想走捷徑的考生擋在門外。以江蘇省2008年藝考錄取為例,絕大部分學校的投檔線遠高于省控線。南京師范大學美術類專業投檔線531分,一些熱門專業高達548分;南京藝術學院的考生文化課成績要求在300分以上,正好達到“二本”線。金陵科技學院是南京公辦本科中美術類分數最低的,可也要503分。“因此如果文化成績不理想的考生要考藝術專業,并不能占太多便宜,分數線甚至比普通高考還高,部分考生望而卻步。”南京師范大學的一位老師對筆者說。
謎底二:藝考生高昂的經濟投入,使考生家長背負著沉重的經濟壓力,很多考生和家長不得不三思而后行。“以美術生為例,從高中開始到大學畢業,花費十幾萬元很正常。即使跨進高校大門,4年的學費、生活費至少也要近6萬元,每年要高出其他專業四五千元。”一位四川師范大學的張老師談起藝術考生學費時如是說。
謎底三:今年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都按教育部要求設置了藝術類統考,專業分數的難度也有所增加,加大了一些“半路出家”的學生拿到專業合格證的難度。“完全沒有藝術功底、僅靠考前突擊培訓的考生在統考中就會被淘汰。從當前就業形勢及考生長遠發展等角度考慮,這能促使許多考生在專業選擇上更加理性,而不是單純地盲目追求學歷。”河北藝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趙同安說,專業成績是藝考的根本,一定要作為“硬性”條件加以強化,無形中把一些基本條件不足的考生提前淘汰出局,有利于藝術考生質量的提高。
謎底四: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在我國經濟面臨困難的形勢下,藝術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也日趨嚴峻,使得一些藝術院校的某些專業開始理性招考。例如,今年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暫停招生,據圈內人士猜測,停招的原因應歸結于人才質量和學生就業問題。5%,這是目前導演系畢業生留在導演崗位的基本比例。有數據顯示,全國幾大藝術院校每年都要培養近200個導演專業畢業生,而平均每屆學生中,只能有一人從事與導演相關的工作。
2
藝考“堰塞湖”依舊“危險”
面對激烈的人才競爭、高昂的學費、難以預測的就業前景,考生和家長對藝術的狂熱是否真的開始“降溫”……藝考人數的大幅度減少,是否減輕了考生的壓力?筆者在采訪中發現,藝考“堰塞湖”依然形勢“險峻”。
據了解,上世紀80年代全國僅有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十幾所專業藝術院校,現在已達30多所。而近10年來全國開設藝術類專業的院校猛增到1400所。據不完全統計,以山東省藝考為例,從2001年的1.8萬人,到2008年藝考報名人數的16.1萬人,可謂呈“幾何式”增長。河南、江蘇隨后跟進,大量學生涌入藝考大潮,日積月累藝考成了岌岌可危的“堰塞湖”,而其疏導情況卻不容樂觀!一組數據令人警醒,2009年《社會藍皮書》公開的就業調查結果中顯示,就業率最低的專業集中的兩大領域,其一就是藝術領域。有關專家稱,藝術類就業率連年徘徊在倒數第二、第三的水平,很多家長表示,很后悔讓孩子選擇這條路,因為他們一畢業就意味著失業。
“從全國來說,去年‘藝考熱’降溫現象已經初見端倪,美術和音樂類報名的人數明顯減少。這說明人們對藝
考開始有理性的認識了。但不容樂觀的是,表演和播音主持等專業卻成了新熱點,報名人數不斷攀升,如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央戲劇學院的表演系都達到200∶1的錄取比例。”南京師范大學的一位藝術招考老師表示,一些被誤認為專業門檻相對較低的表演和播音主持專業又不正常地火爆了起來。“因為這些專業沒有太整齊劃一的標準,所以不管什么水平的考生都想試試。”參加考試的一位王姓同學說,她既報了美術專業,又報了播音主持專業。而有關專家提醒,雖然表演、電視編導或播音主持專業門檻低,但也要打好堅實的基礎,有量的積累才有質的飛躍。
從數字上來看,盡管山東、河南等地的藝考生都有所減少,但實際上藝考熱度依然未退,甚至在某些專業仍有上升的現象,如江蘇、廣東等地藝考大軍有增無減,來勢洶洶。“藝術考試真需要降降溫了,但現在要說藝考回歸理性,還為時尚早,它需要向更加理性化邁進。”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李老師呼吁,參與藝考的各個環節和部門都要為“降溫”助力,讓理性冷靜代替盲目跟風。
3
藝術專業畢業生離市場有多遠
隨著藝考文化課要求的不斷提高,就業率越來越低,現如今的藝考已經由“終南捷徑”變成了“獨木橋”,就業問題成為一個現實問題,是要藝術夢想還是要藝術飯碗,考生和家長在這兩者之間徘徊著。
“藝術類考生的就業率遠不如普通專業,造成藝術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藝術招生和報考呈現非理性的狀態,再加上有一些民辦藝術類學校師資不足、教育經驗欠缺、過時的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相差甚遠,培養的學生只能待字閨中。”某藝術學校校長對筆者稱,藝術類專業的社會需求比較小,目前已基本呈飽和狀態,要想與人才市場接軌,就要求藝術學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社會實踐平臺,讓他們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長找到工作。
中央電視臺有關調查顯示,有70%的藝術畢業生為了生存而改行。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王黎光在2009年度電影學院招生通訊中表示,面對就業形勢,藝術類院校的學生畢業后普遍存在“隱形就業”現象。百度貼吧“藝術生”專版中關于《地方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問題》調查問卷最新數據顯示,被調查的藝術專業畢業生中,55%從事的都是和藝術專業無關的工作,25%選擇了自由職業的“藝漂”狀態,80%的認為藝術專業就業形勢相對嚴峻。
據了解,去年山東省一般專業畢業生有效就業率不足50%,甚至多數維持在20%上下,而藝術類尤其是美術類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更可以用“慘淡”來形容,部分高校的美術類專業就業率很難達到10%,有的高校美術類學生就業率為零。筆者采訪發現,近年音樂美術類的大部分畢業生最后選擇了“漂”在社會上,有的甚至在家“待業”。小春是省會某高校畢業的雕塑專業的大學生,四處奔波尋找工作,簡歷不知道投了多少份,但都石沉大海,杳無音信。“與其他專業的畢業生相比,我們更有局限性,專業對口的工作不好找。”現在,小春在省會一家藝術培訓班臨時代課。
許多藝考生選擇藝術專業的初衷是由于文化課成績偏差,才“劍走偏鋒”選擇藝考,他們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飯碗。有些學美術的學生只在培訓班學了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就去參加藝考,他們缺乏基本技法,色彩敏感性也不高,“這種情況真讓人擔憂,他們的藝術之路能否繼續下去,確實是個問題!”江西某學院吳老師表示,此類情況在音樂、表演、播音主持等專業也很常見,這無疑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
2009年“藝考熱”開始降溫無疑給我們帶來些許希望———期待考生和家長跳出盲目跟風的怪圈,以更趨理性的心態面對藝考;期待藝術院校也莫要為了短期經濟利益而盲目擴招,再為“藝考熱”推波助瀾;更期待藝術象牙塔里再多些真正的藝術追求者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