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唱首歌、拍部電影,幾十萬、上百萬就入了口袋。華麗的舞臺、鮮花、掌聲,還有大把大把的粉絲追隨。這是藝術家們最風光的一面,很多學子就是懷揣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夢想拼命往藝術院校“擠”。
可事實上,夢想終究是夢想,許多藝術院校的孩子畢業后才發現,自己離舞臺、離銀幕還差著十萬八千里,就連進個歌舞劇團、找個夜場跑跑場,都是件難事。而其他單位、企業卻很樂意聘用藝術院校的畢業生,因為,他們比別的學生多了一技之長,關鍵時還能派上用場。
所以,盡管老師們努力想要給孩子一個夢想,但絕大多數的孩子終究沒有飛進藝術的殿堂,而是為捧金飯碗增加了一個籌碼。
云藝副院長陳勇——
以規模取勝造成就業難
5日,昆明下了一場小雨,記者從云南藝術學院走過,廣場邊的音樂學院傳來各種器樂聲。在圖書館四樓的辦公室,記者采訪了云藝副院長陳勇,說起藝術院校擴招、藝校生就業難話題,陳勇滔滔不絕。
兩大原因
造就十年藝考熱
陳勇仔細分析藝考熱的深層原因。他說:“第一,相當一部分考生有一定盲目性,在報考藝校前,基本上不管自己的先天素質。就拿聲樂來說,嗓子是先天的,而且即便你有一副好嗓子,還要有出眾的形象。之所以存在這樣的盲目性,在于這些年媒體和娛樂圈對走紅藝人大多包裝過度。讓很多人覺得,其實這些明星唱得也很一般啊,給孩子們造成一種誤導性影響。
“第二,好多家長,看著孩子成績不太好就發慌,不加思索就讓孩子學藝術去了,因為藝術院校的文化分要求相對低一點啊。與此同時,高中學校為了追求高考升學率也分流部分文化成績差的學生考藝校。”
經濟效益
驅使高校盲目擴招
藝考熱帶來的效應,首先是全國藝術學校的遍地開花。陳勇說:“保守計算,到去年為止,全國已有700所學校開設了藝術專業,不管原來是文科還是理科的都紛紛開設。”
為什么藝術院校這么繁榮?陳勇認為:“這首先肯定是經濟利益的驅使。由于藝術類學生的培養成本很高,有的專業甚至需要一對一的教學,學費比普通院校要高1倍以上。學校為了抓經濟效益,隨便找幾個人來造勢,將牌子掛出來,就開始大肆招生了。”
“在全國的同行中,像四川音樂學院的擴招幅度就非常大,在校生達1萬人以上,它已不只是音樂院校了,美術、舞蹈什么專業都開。按理說像這樣的音樂學院,還不具備這樣的辦學能力,現在他們也在反思辦學的質量。”陳勇毫不諱言,“還有很多綜合院校的盲目擴招將藝術教育的市場搞得很亂,我們學院非常無奈,但也一直將擴招限制在比較理性的范圍,在校生有4000人左右,每年的畢業生在800到1000人。”
對于藝校生就業難問題,陳勇說:“社會對藝術人才的需求量有限,像舞蹈、聲樂這些專業的人才,必須是要高精尖的,才有更好的就業出路。”看來,陳勇所說的就業難指的是專業對口就業難。畢竟,藝校的老師是想讓孩子們實現藝術的夢想,而不只是給他們一個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