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究竟是哪些學校還在擴招?在軟硬件條件以及學生就業都面臨較大壓力的背景下,它們又為何還要“逆市”擴招呢?
調查:一屆招生人數超過以往三年
近年來,藝術高考(論壇)在內地持續“升溫”。以藝考大省山東為例,2002年,該省報名參加藝術高考的考生為3.2萬人,2003年達到5.6萬人,2004年猛增至9.3萬人,2005年為14.6萬人,2006年報考人數超過16萬人,2007年達到創紀錄的16.9萬人。
伴隨著報考人數的急劇增加,一些藝術院校及綜合性院校的藝術專業由“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的立場出發,紛紛邁開了擴招的步伐,在校生規模急劇擴大。在山東,一所僅有20年辦學歷史的美術院校,其2002年的本科招生人數僅有410人,而到了2003年,這一數字則變為了890人,比上一年擴大了一倍還多。此后,這所學校“再接再厲”,2004年招收的本科生人數達到了1450人。此后的2005年、2006年、2007年,該校分別再招1400人,而到了2008年和2009年,招生數字則達到了最高值1500人。而這還不包括每年招收的數百名大專學生。
這樣的“跨越式”擴招,當然不只是出現在山東,也不單單是出現在單科性的藝術院校。在廣西,一所綜合性的藝術學院,2005年的招生名額為900人,而到了2008年,這一數字則變成了1500人,而今年,該校則提出,招生人數要力爭達到2000人。
除了專業藝術院校,一些師范類院校也不甘示弱。江西贛東北地區一所2000年成立、2004年才拿到學士學位授予權的師范學院,2002年招收藝術類學生215人,2006年招收581人,今年則要招收900人。
而隨著擴招的不斷進行,在校生人數突破1萬人的藝術類院校不再鮮見。它們中的一些,已經不甘于學院的級別,而明確提出要建設“藝術大學”。
“一些藝術類院校現在一年招收的學生,比以往招收三屆的數量還要多。盡管最近這一兩年來擴招的幅度沒有過去那么大,數量基本上穩定下來了,但是,多數學校每年的招生人數仍在小幅增加。”一位長期關注藝術教育的專家對此不無憂慮:“學生的人數連年翻番,而學校的軟硬件建設卻不能跟上,尤其是包括師資在內的軟件,更是成為了制約教學質量的突出因素。在這樣的環境下,單純追求數量、追求規模,學生畢業了以后該怎么辦啊!”
“事實上,注重品牌建設、長遠發展的名牌學校從不以追求規模為能事。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北京舞蹈學院等‘國’字頭的藝術院校在擴招的熱潮中,就保持了足夠的冷靜。它們基本上沒有大幅度地擴招,甚至有的年份還減少了招生名額。比如,北京舞蹈學院2006年的招生人數為330人,而2007年、2008年則穩定在300人左右。中央戲劇學院2006年招收300人,2007年招收242人,2008年、2009年分別招收300人。”
分析:多重因素導致持續擴招
一些藝術院校或者綜合性院校中的藝術專業之所以熱衷于擴招,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源于對“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向大眾化邁進”的整體形勢的判斷。許多藝術院校,特別是院校的負責人認為,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逐漸進入了大眾化時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及其父母希望能夠接受藝術教育。這是他們的權利,也是教育工作者應該承擔的責任。同時,讓更多的人接受藝術教育,對于藝術的繁榮發展也不無裨益。因此,院校應該想盡各種辦法招收更多的學生。
其次,熱衷于擴招也是受到了當前某些不合理的教育撥款方式的影響。中央音樂學院的一位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國家財政對學校的支持很重要的一種方式是通過生均撥款來進行的。也就是說,一所學校,在校學生越多,所獲得的國家財政撥款也就越多。這就刺激了某些藝術院校盡可能地去擴大在校生的規模。更何況,按照現行的制度,擁有一定規模的在校學生也是提升學校級別不可或缺的硬杠桿。事實上,這樣的規劃,對普通學校可能合適,在藝術院校卻是行不通的,因為藝術教育的規律決定了藝術院校的生均培養成本比普通院校高得多。
再者,一些院校好大喜功,不顧及學校實際,熱衷于利用資金大建樓堂館所。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原副會長蒯小棣稱,一些院校為了規模龐大的校園建設,從銀行貸款數額巨大,面臨著巨大的還貸壓力。這些巨款,單靠財政支持是遠遠不夠的,為了籌集更多的資金,它們只能把目光轉向學生,盡量多招學生,多收學費。而且藝術類專業本身收費就比較高,只要多招學生,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一部分資金問題。
要走內涵發展道路
“擴招是允許的,也是需要的。一方面,我們的經濟社會在飛速發展,社會對各種藝術類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斷增加,除了傳統的精英藝術人才以外,我們還需要各種復合型藝術人才和各類新型藝術門類的人才,因此,不斷開拓新的學科領域,完善學科建設,培養適應新需求的各類藝術人才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退一步講,即使接受教育的青少年沒有成為這個領域的從業人員,藝術教育也將提升他們的整體素質,對他們的發展和改善文化生態也是有好處的。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講究適度。要講究規模與質量的平衡發展。大規模的擴招,不僅是對學生不負責任,也是對學校品牌的過度消耗。結果可能是得到一時之利,卻損害了長遠的發展。”蒯小棣表示。
“從主管部門的角度來說,也應該進一步深化對藝術教育規律的認識。進一步完善對學校的評價機制、撥款方式等,以此促進藝術院校、藝術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蒯小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