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月09日訊
“只要考上‘國美’,人生就順了。”在位于杭州濱江的考前培訓畫室里,復讀兩年的藝考生小朱告訴記者。他口中的“國美”,就是中國美術學院。
位于杭州美麗西湖邊的中國美術學院,與風景相伴。但對未踏入校園的藝術考生來說,美麗的人生還沒有展開。
在杭州濱江、轉塘、浦沿等地,長期集中著數(shù)以萬計的藝考大軍,那一帶也因此誕生了上千家考前培訓畫室。從昨天報名首日起,考生們開始一年一度的沖刺,而競爭是那么激烈——“國美”近幾年的錄取率始終保持在2%左右。換而言之,在100位報名的考生中,有98人注定要失敗。
記者與他一起吃蓋澆飯
小朱:我是瞞著家長復讀的
小朱將要面對的是自己的第三次高考,目標依然是“國美”。
第一次高考,小朱考上了浙師大藝術設計專業(yè)的本科,“我喜歡做設計,我覺得自己能上‘國美’,所以我選擇了復讀。”第二年,在“國美”的綜合設計專業(yè)考試中,他名列第一,卻因為英語差了幾分,再次失利。“最后只落到‘國美’大專線,我在家里憋了兩個月,爸爸媽媽勸我讀大專就可以了。”
小朱父母在溫州經(jīng)營著一家副食品廠,家境殷實,他又是家中獨子。“從小到大,我都讓爸媽很放心。”但小朱撒了一次大謊。他騙父母自己到“國美”讀大專,其實他是在濱江的畫室里復讀。“他們到現(xiàn)在都不知道,我也不打算告訴他們。為了上‘國美’,復讀是值得的。如果能考上,我相信人生會順利許多。”小朱說。
兩天前,記者遇見小朱時,他正走出畫室,打算去附近吃個中飯。他所在的畫室位于錢塘江一橋附近,在這條充滿農(nóng)民房、飯店和食品攤的小街上,有幾十家畫室。小朱熟門熟路地走進一家烤肉店,要了份6元的香菇肉絲蓋澆飯。小朱告訴記者,這里除了實惠的小飯店,還有很多賣雞蛋煎餅、包子、飯團的小食鋪,同學們的午飯基本上都在這里解決。
記者走進考生宿舍
小孫:每月要花3000元
在杭州濱江西環(huán)路三臺山畫室周圍的私宅里,到處掛著“有房出租”的牌子,大部分居民都辟出房子的幾層,隔成幾平方米的單間出租。他們最大的客戶就是藝考生。
記者走進一間:一張塑料桌、一張小床和一個簡易衣柜就是全部家當,沒有電腦,也沒有電視機,只有散落一地的顏料罐與墻上用透明膠帶貼起來的作業(yè)。這樣的單身房一般月租350元,比去年同期貴了100元。不過,能住單身房算很好了,大多數(shù)的考生都是四五個人擠在一個稍微大點的房間里。
21歲的考生小孫和4個一起來自湖北的高中同學,為了省錢,5個人擠在一個十幾平方米的房間里,分攤每月850元的房費。
對于學畫的學生來說,顏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二三十瓶往往只能用上十天半個月。在畫室附近一家的顏料店里,小孫不假思索地拿起兩小瓶白色顏料,爽快地付了6元錢,“各檔顏料的價格不一樣,像這種比較好的,3元一瓶,便宜的一元多就可以搞定。一般來說,常用的顏色我會買貴的,其他就買便宜的。”
小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月加上學費、住宿費、吃飯和買材料,怎么也要花3000多元”。對月收入才4000元左右的他家來說,供養(yǎng)他考藝術專業(yè)實在是很艱難的事情。“現(xiàn)在‘燒錢’,是為了以后賺大錢。”小孫知道為了考“國美”,全家人都扛上了,省吃儉用就為了他。
記者與她聊聊天
小娟:30元吃了頓年夜飯
與“90后”的高三應屆生相比,24歲的西安姑娘小娟,已經(jīng)算是畫室里的“老姑娘”了。“我特別享受畫畫的狀態(tài),只想著一輩子畫畫,那樣就很滿足了。”她笑得很燦爛。
“我從小就喜歡到處亂畫,但直到高二才正式學習繪畫基礎。”高考結束后,小娟決定不讀書,一門心思畫畫,沒想到自己為此走了好長一段彎路,白白耗費了三年的青春。“我先花了一年跟著外面老師學畫畫,然后又來‘國美’成教學院學了大半年后才發(fā)現(xiàn),只有考專業(yè)美院,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所以又來復讀,重新參加藝術類院校的考試。”
小娟在杭州浦沿鎮(zhèn)租了個小房間,每月房租260元。她每天騎車十多分鐘去上課。這個除夕,大部分同學都沒有回家,大家湊在一起去附近的小飯店里吃了一桌炒菜,“AA制,最后每個人花了30元錢。”小娟說。現(xiàn)在她最大的遺憾,就是24歲了還要向家里要錢,“雖然家里經(jīng)濟還可以支持我,但心頭的愧疚無法改變。我現(xiàn)在一定要努力學,才有可能彌補流逝的青春。”
“看著美院老師們生活,覺得那就是我今后生活的縮影。”小娟說,她看到老師經(jīng)常開車出去旅游寫生,令她心生羨慕,“這就是我所追求的,只是我不知道自己還需要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