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成了少數人的游戲
“高考加分逐漸變了味。”據李鉞鋒介紹,高考加分的項目越來越多,越來越雜亂。據資料顯示,近年來,各地各類高考加分政策多達190多項,其中一些加分規定引發頗多爭議,出現“加分尋租”、“特殊的獎勵政策”、“少數人的游戲”等多種說法,被公眾認為明顯有違教育公平。
李鉞鋒告訴記者,北京大學去年錄取的24名重慶考生中,有17人為加分考生,其中13人憑借“二級運動員”加分,4人憑借少數民族成分加分。而在一些地方,花錢就能買到“二級運動員”證書。
李鉞鋒說,高考加分制度原本是為了糾正高考選拔人才中“一刀切”偏差而建立的,是為了幫助弱勢學生考入高校。但這項制度在推行過程中,因為其加分標準欠缺科學性,出現了加分項目過多、弄虛作假等“變異”問題,這對同等“裸分”的考生來說不僅不公平,而且很可能錯失上大學或上名校的機會。高考加分不僅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強烈質疑,而且對高考加分政策的公平性形成了沖擊,尤其是破壞了社會的誠信體系。
取消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等加分項目
“應當取消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等加分項目。”杜黎明委員坦言,如果學生真的很優秀了,又何必需要再加分?對這些學生加分過多,對絕大多數“裸考”的學生就形成極大的不公平。
他認為,同時應從嚴控制其他加分項目。他說,對學生創新能力、藝術專長等特殊才能的培養是一個慢功夫,是為鼓勵學生興趣、提高綜合素養,不能簡單地與高考加分掛鉤,只有報考相關專業才加分,報考其他專業則不應加分。他甚至認為,從長遠來說,應取消高考中的所有人為加分,還高考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舉行高考加分聽證會
李鉞峰曾做過一份調查,八成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加分,其中兩成家長對造假加分表示理解。李鉞鋒說,部分學生家長為了幫助孩子上大學、名校,千方百計到處托關系開假證明,騙取加分,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如何取消變質的加分項目,保留大多數人認可的項目?”李鉞鋒建議,舉行高考加分項目聽證會,邀請學生、家長、老師、學者、媒體、黨派成員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參與討論,廣泛征集意見,及時調整改革高考加分制度,嚴格清理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分值以及使用范圍,使加分政策更加合理、公開、透明。
“同時要進一步健全監督機制,增加透明度。”李鉞鋒認為,相關部門應通過網絡、電視等多種現代科技手段,對高考加分信息進行徹底、全面的公示,以接受廣大民眾的廣泛監督。特別是公示周知范圍和公示地點,一定要選擇在其同學、老師、就讀學校、考生所在地和出生地,因為這些人最熟悉、最了解加分考生的實際情況,最能發揮公示監督的作用,否則就失去了公示的意義。
更多藝考信息請訪問:藝路網藝術高考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