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類院校招生熱度逐年上升,成為引人注目的藝考熱現象。今年也不例外,來自全國各地報考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專業的4371名考生歷經三輪考試篩選,僅有118人脫穎而出參加體檢,其中就包括備受關注的“謀女郎”周冬雨,而學院準備錄取人數僅為30,成功比例高達145比1。
而中國傳媒大學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盡管只招60人,但仍有6000多人報考,錄取比例也是超過100比1。大部分熱點專業的淘汰率大都超過99%。
面對近十年來持續不斷的藝考熱,各院校也在著力探索如何使得招生過程更加公正透明。與相比往年,今年中國傳媒大學、四川師范大學等校的藝術招生要求出現了一些變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要求“初試、復試面試不準化妝”的細則。
招生學校希望借此可以讓考生呈現“清新”本色,更能展示其外貌的樸實型、表演的原創性。統一要求不準化妝,不僅避免了五花八門的妝容效果可能產生的對面試考官的干擾,使得錄取結果更加公平,同時也更能鼓勵考生真實反映與展示自身專業條件,減少不當化妝對面試效果的影響。
但不管招生院校如何精細化和合理化招生方法,連年升溫的藝考熱,始終是近年來飽受爭議的一個社會現象。圍繞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著名藝術院校刮起的“藝考”風暴,其淘汰率之高、錄取率之低使得其競爭烈度堪比公務員考試。
即便面對如此高的淘汰率和慘烈的競爭,人們對藝考依然是趨之若鶩。有分析稱,一方面是藝考生大幅增長,考生人數的攀升直接導致各校錄取率降低。另一方面是大量考生缺乏專業訓練,報考存在盲目現象,大多在初試中就被淘汰,大多數考生成了陪考。本該是精英模式培養的藝術高等教育,卻成為千萬人盲目追捧的香饃饃,其折射出的社會心態和藝術教育現狀,令人神深思。
參加兩會的藝術家委員談呼吁人們不該把“一夜成名”當作是藝術教育的終極目標。歌唱家廖昌永認為“藝考”火熱一方面說明現在不再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時代,年輕人在職業道路上有了多元的選擇。但另一方面,藝術教育需要興趣和恒心,需要底蘊,“成名固然是每個學藝術的人的追求,但這不是一個終極目標”。
有評論者指出,只有當藝術跟生活密不可分,跟每一個人相關聯的時候,才會在社會上形成一種藝術氛圍,在這種氛圍下,才會有出現藝術大師的希望。擺脫功利主義的糾纏,營造一種熱愛藝術的社會風氣,讓藝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才是藝術教育的一條正途。在這樣的情況下,盲目狂熱的藝考熱或許才能降溫,回歸藝術與生活的本位, “藝考”和藝術教育才能迎來它的理性時代。
更多藝術類高考信息查詢請訪問:藝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