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十分不想把這次采訪作成一次數據至上或政策解讀之類的東西:報名多少人,錄取多少人,招生政策是什么,學習環境又怎樣……這樣的采訪。我的想法是,在“藝考熱”已成太多普通百姓的談資,太多百姓對藝術類學生、考生存在大量先入為主的解讀的時候,能夠找到一位專業人士,從業內的角度分析“藝考熱”的成因,并帶領讀者將關注的視角延伸到“藝考熱”的背后參加藝考是否就是想出名呢?藝術類院校的就業形勢如何呢?面對生源和就業的矛盾,藝術院校本身又將何去何從?而對于公眾對藝術院校學生的種種看法,究竟是本應如此,還是有“妖魔化”的成分?
馬院長以多年關注并親自主持藝考,并致力教學改革的過來人的身份,談到了他對圍繞“藝考熱”種種的解讀。當然這種解讀不指望公眾能瞬間轉換對“藝考”的看法,只是希望,我們不應對“藝考”再膚淺的認知。其實投身“藝考”未必就意味著想“一夜成名”,只是某一類人的某一類選擇恰好,我們愿意關注而已。
更多相關信息查詢請訪問:藝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