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增加孩子將來的競爭砝碼,不少家長傾向于讓孩子學習一兩門藝術特長。可是投入數千元甚至數萬元,是否真的就能讓孩子學到一技之長呢?近日,接到家長投訴,稱學習了兩年鋼琴的女兒,居然指法都是錯的。偌大的中山,就有藝術特長培訓機構數百家,可見市場需求有多么龐大。其實若考級之路異常艱難,那么藝術特長培訓大軍陣營就會逐漸萎縮。這樣的話,自然斷了藝術特長培訓機構的財源,這是他們不愿看到的。于是乎,他們要么和音樂學院、音樂協會結成利益聯盟,要么自說自話自己發考級證書。這樣的考級證書已被嚴重注水,失去它對持有人擁有特長的鑒定意義。
要想根治藝術特長培訓市場的亂象,讓藝考不再繼續成為應試教育的幫兇,還得正本清源。加大政府投入,普及優質教育資源,讓優質教育資源不再緊缺,自然就會剝離入讀優質學校的附加條件。同時,還要明確對藝術特長培訓機構的監管主體,加大監管力度,規范藝術特長培訓機構的準入門檻。
只有多管齊下,才能徹底根治藝術特長培訓機構的亂象,讓藝術特長培訓機構飄出的是天籟之音,而不是濃烈的銅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