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2011年教育界最熱門的話題是什么,生源減少無疑將排在首位。縱觀2011年高招的前后,各地頻傳生源告急,從而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思考。生源減少的成因在哪?對高校和社會,究竟意味著什么?生源減少給中國教育模式究竟帶來何種沖擊?挑戰面前,社會又該有何應對良方?針對這些問題。
近來,所有關注中國教育的人都會對一個現象印象深刻,那就是在全國各地愈演愈烈的生源危機。江蘇目前的生源狀況雖然總體尚樂觀,但也在以差不多每年2萬人的數字銳減。有專家預測,到2014年以后,這種趨勢將加劇到每年3到4萬人,這對省內不少高校而言,無異于一場生死存亡的考驗。
2015年前江蘇考生還將減少10萬
山東省高考生源大量下降的事情一經媒體披露,在社會上引發廣泛關注。據報道,2008年,山東省參加高考的人數還有80萬,然而到2011年已下降到58萬,4年間銳減22萬人,占比達27.5%,生源減少給山東省內高校招生帶來的直接沖擊就是招生難。僅以2011年山東省專科招生為例,原本29萬人的招生計劃,實際錄取人數只有24.8萬人,空出計劃達到4萬余人。而中國教育在線2011年4月份發布的統計調查發現,在全國范圍內,高考報名人數近來已從2008年的1050萬人次累計下降了200萬人次,預計這種態勢還將延續至2020年前后。
在全國愈顯嚴重的生源短缺趨勢中,江蘇高招的情況如何?記者分析收集到的統計數據發現,雖然江蘇的生源目前總體上還能滿足高校招生計劃需求,但是數目不斷減少同樣是明顯趨勢。縱觀江蘇近年來的高考報名情況可以發現,2009年全省高考報名人數約為54.6萬人,2010年為52.7萬人,到了2011年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49.97萬人,江蘇的高考生源正在以每年2萬人的勢頭遞減。而據省內一位長期從事教育研究的專家分析預測,到了2014年以后,這種趨勢將上升到每年3到4萬人,也就是說,在2015年以前,江蘇的高考報名人數還將繼續減少10萬人,達到40萬人的規模。如果從更長遠來看,生源短缺的局面,還將繼續維持一段時間。
大量學子被分流是生源銳減主因
全國生源都在減少,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么?這或許可以從中小學階段開始探源。據南京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江蘇省18-22歲的高等教育適齡人群,數目為671.35萬,在經歷一系列的更迭后,開始呈現遞減趨勢。到了2015年,該數字有望下落到390.99萬,是2008年的58.24%;2019年則為295.03萬,是2008年的43.95%。未來幾年,全省高中畢業生數目將每年減少至少2萬人。而當前全國在校的小學生數目,對比1998年降幅已達30%;初中在校生降幅接近20%。所以專家推斷,全國高考人數下降趨勢將持續到2018年。
“導致高招階段生源減少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量的生源在高考前后被分流。”如果詳細分析的話,可以發現,初中畢業生的去向通常有上高中、讀中專和高職,以及出國留學幾種,除了上高中,其他幾個途徑都會造成高招階段的生源流失。至于高中畢業生的問題就更加突出,除了高考這條路以外,高中畢業生面臨的選擇更廣,包括自考、留學、就業創業等等,這都加劇了高招階段的生源流失勢頭。有數據顯示,2007年,南京被國外大學錄取的應屆高中生只占總數的0.7%,2009年已達到1.7%。此后,每年高考前都有上千名高三學生拿到海外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僅2010年,南京外國語學校400多名高三畢業生中就有200多名被國外大學錄取。可見,單是海外留學一條路,每年就能從全省分流出一大批優秀學子。
招生難讓高校面臨生存挑戰
“現在的情況還好點,估計再過幾年以后,我們這些招生辦的老師,晚上睡覺都很難睡得安穩。”這是南京一家民辦高校招生辦的負責人,日前在和記者閑聊時的戲言,但玩笑背后揭露的卻是不爭的事實。江蘇2011年高招進程目前已經接近尾聲,從省考試院公布的各個批次招錄情況來看,我省的生源目前還很充足,各批次院校的一次性投檔計劃滿足率基本上能維持在90%上下。但是全省范圍內生源減少的勢頭在逐漸加劇亦是事實,而招生院校的規模和數量并沒有發生顯著改變,所以有學者預測,圍繞生源競爭進行的招生拉鋸戰,也將會變得日益激烈。
“一旦生源危機加重,不只是江蘇,全國的民辦高校都將首當其沖,受到生死存亡的考驗。”江蘇高等教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謝承均副教授分析指出,以社會力量為辦學主體的民辦高校,日常資金運作主要來源就是在校學生繳納的各項費用,除此之外幾乎沒有收入來源。如果招生計劃不能完成,就會導致資金鏈的斷裂,短期內可能還能勉強維持,但長期下去勢必會影響到生存。另外,不少專家擔心,生源危機挑戰下,公辦學校也很難置身事外。由于國家投入不足等原因,近年來不少高校規模的迅速擴張,很大程度上是靠學校貸款及學生學費維系,這導致不少學校招生數量龐大、學費被抬高。一旦出現生源短缺,這些學校勢必會陷入辦學困境。有鑒于此,一些專家呼吁,學校與教育主管部門應未雨綢繆,廣泛借鑒,及早調整辦學方向與定位,制定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招生政策,以規避因為生源迅速下降而導致的高校辦學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