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2日專電近幾年,藝考熱在全國“越澆越熱”。剛開始,陽春白雪的藝術受到大眾追捧還迎來一些贊嘆聲,但當藝考熱持續高燒,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憂起來,因為,眾多赴湯蹈火的考生,其動力來源不是對藝術的天賦和熱愛,目標也不是為藝術獻身,而是看中了藝術專業對文化課成績要求較低的“好處”,他們想爭取先跨進大學的門檻,這樣就能為將來保住一個飯碗。 可是,藝術真的能當“干糧”嗎? 按一般規律,經濟長期繁榮,作為上層建筑的藝術必然會被帶動。但我國的藝考熱似乎是由名人效應刺激起來的。當年的《還珠格格》使趙薇大紅大紫,其母校北京電影學院表演戲第二年的報考熱度便驟增;郎朗走紅后,城市家庭恨不得一家一架鋼琴;當電視臺“ 許多孩子走上考藝之路,完全是受了明星夢的蠱惑,他們懵懂不知“藝術”和“娛樂”的概念區分,便毅然踏上了從藝的道路,開始體會他們想像不到的艱辛。 學藝術,本應該出自天賦與內心的熱愛,但在目前的“藝考大軍”中,有相當一部分考生是被動參與的。在高中二年級甚至是更晚一些時候,文化課平平的考生轉攻藝術成了相當普遍的現象。在藝考熱中,有中學追求升學率目標的助推,有家長“讓孩子有個學上”想法的妥協,有高校普遍增設藝術專業、擴大招生名額的拉動。 2002年3.2萬人,2003年5.6萬人,2004年9.3萬人,2005年14.6萬人,2006年超過16萬人,2007年達到創新高的16.9萬人--這是山東省普通高校藝術專業近幾年報考人數的統計;另一個生源大省河南2007年報考藝術類專業的考生達到8.2萬人,比上年又增加了四成。 盡管高校招收的藝術生數量近幾年明顯增多,但報名人數的快速增加最終使藝術生的錄取率大大降低,在許多地方,其錄取率已遠遠低于文理科考生。這些學生和家長認定的“高考捷徑”又變成了千軍萬馬要過的“獨木橋”,可是這些學生已經“回不去了”,他們中相當一部分已走進了“半路出家-落榜-復讀”的怪圈。 而盲目轉攻藝術的考生之苦還不只如此。北京一藝術院校導演系老師去年參加了專業面試,她說當看到一些“臨時抱佛腳”上陣的少男少女拿到題目后不知所措的樣子,自己又想笑又想哭。她說:“學藝術本來就夠艱苦的了,而對于那些沒有天分,不愛藝術,對所報專業又提不起興趣的學生來說,即使通過短期強化培訓僥幸被錄取,也很難在這條道走到底。說得更難聽點,踏入高校的大門實際上是這些孩子真正噩夢的開始。”著名學者余秋雨也在公眾場合提醒考生和家長: “不要輕易選擇藝考,這是一場以生命作為成本的殘酷游戲”,“請不要過于熱情地判斷自己孩子的藝術才華”。 藝術的歸屬是一種素養,目前在大中城市的家庭中,已經很難找出連一種樂器都不學的孩子了。無論如何,大眾對藝術興致勃勃,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的表現,但對大多數人來說,藝術不是“干糧”,學藝術也不能保證以后會有個飯碗。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社會對表演、美術、音樂、設計等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是事實,但教育界早就有預警:近幾年的“藝考熱”極有可能會導致以后藝術專業學生的“求職難”。 耐人尋味的是,在藝術被飽含功利的眼神反復“誤讀”之后,藝術與求藝之路也在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既然藝考生的目的“不純”了,只是“為了就業而求學”甚至是“為了求學而求學”,高校就要在海納上游藝考潮的同時,尋找下游的出口。旅游產品設計、音樂治療、 藝術是來欣賞美的,一種高素養可以永存心中而仍然可以達到“美不勝收”的效果,當藝術被刻意而為,別人感覺不到美的釋放,自己也會被它壓得喘不過氣來。 |
資訊
報考
查詢
資料
獨家

靜思“藝考熱”:請別拿藝術當“干糧”
整理:中國美術高考網
| 來源:
| 作者: | 發布時間:2009-04-25 18:42:32


← 輸入專業分,測測你想上的學校,需要多少文化分?
← 實時發布最新的藝考資訊,解讀藝考最新政策、招生簡章、錄取規則。
← 解答在藝考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全程提供藝考報考最佳方案。
點擊查看更多與《靜思“藝考熱”:請別拿藝術當“干糧”》相關的信息
- 中國傳媒大學2023年藝術類本科專業
- 2023年中國海洋大學藝術類音樂表演
- 2023年中國傳媒大學藝術類本科校考
- 2023年中央音樂學院本科招生考前重
- 2023年中央美術學院本科招生復試考
- 參考2022年新鄉學院藝術類本科專業
- 2023年中央美術學院本科招生復試提
- 2023年魯迅美術學院設計類專業校考
- 2023年西安音樂學院招生本科考試三
- 2023年北華大學藝術類專業招生簡章
- 2023中央音樂學院本科招生各招考方
- 云南藝術學院2022年藝術類招生專業

(二)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郵件:mkaocn#163.com (發郵件時請將#替換為@)



排名
高校名稱
人氣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