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背著畫板穿行的文藝少年,各大網站首頁不斷更新的“清涼裝”青春靚照直覺告訴我們,一年一度的高校藝術類考試已全面拉開了序幕。
“不需要列出翔實的數據,單憑感覺,我也知道今年的藝考熱度遠超去年,考生數量空前,很多與文化藝術不搭界的大學也加入了招考大軍?!笔纫凰咝5恼猩蠋熑缡歉袊@。
作為“文化之變”的一種風向標,藝術類考試已持續走熱了近10年。這背后的時代幕景,是逐漸富起來的人們對文化品質生活的追慕,是文化人與藝術產品獨立品格的確立,還有人們置身文化轉型期的功利與浮躁。
“藝考熱”中國式文化風景
進入2月,南昌實驗中學門口便人群擁擠、熱鬧非凡。一邊是國內近百所高校的藝術類招生人員,在這里搭臺接受咨詢、組織考生考試,一邊是焦急的家長與稚氣未脫的高三學子們交流溝通、參加考試。
“作為外省高校前來江西招生并舉行藝術類專業考試的基地,近幾年來,每年春節之后,學校門口都分外熱鬧,而今年前來趕考的考生人數比往年更多,招生時間比往年更長,而我們的生意也明顯比往年好多了。”實驗中學旁邊一家經營專業畫筆與畫紙的小店店主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而來自南昌大學、江西師范大學以及江西省考試院等機構的信息是,近年來,省內外考生報考江西高校的情況是一年熱過一年,不少專業甚至是百里挑一。
事實上,這種“熱度”并非江西獨有,而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中國式文化風景。據了解,2012年度中國美術學院本科招生考試報名總人次達到89567人次,為歷年來人數最多的一次,相比2011年度增長了50%。而與報名人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學院招生計劃人數僅1665人。
爆熱的不僅僅是學生的熱情,還包括各大高校。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今年面向江西招生的學校大大多于往年,在各大報考點,往往是這幾家高校的咨詢活動還沒結束,相關展板、咨詢臺位便被其他學校提前預定。而記者在省內部分報考點還發現,不少類似沈陽化工大學等并不以文化、藝術見長的高校,也紛紛加入了招考學校行列,這些學校的藝術類專業往往屈指可數,設立的時間一般只有三四年?!八囆g類專業正越來越為社會所看好,一方面藝術類專業的學費比一般專業高出不少,另一方面,很多學校還想乘機往綜合性大學方向發展?!币晃徊豢贤嘎缎彰恼锌既藛T坦言。
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嚴智龍告訴記者,“藝考熱”與高校的藝術專業設置互相推動,目前,藝術專業已在國內越來越多的高校發展壯大,就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而言,除極個別稀有專業外,目前已擁有了國內幾乎所有的藝術類專業。
文化沖動背后的“文化之變”
“藝考熱”何以經久不衰,且愈演愈烈、越來越熱?不少受訪的專家學者認為,“藝考熱”正是日趨走熱的“文化熱”下的必然趨勢。
在采訪中,一位張姓考生家長向記者袒露想法,之所以要求兒子報考藝術專業,重點考慮的是就業以及未來收入。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文化消費在居民消費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影視、歌舞、收藏等文化產業迅速躥紅,這必然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不菲的收入。即便小孩未來在藝術創作上不能成名成家,但收入肯定不會低。
嚴智龍的話部分印證了這一觀點。他告訴記者,新世紀以來,人們在物質上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富裕起來后,人們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文化產品作為一種獨立的消費品,迅速走向千家萬戶,各類文化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這為從事藝術創作或相關工作的人員,提供了相對大的發展空間以及相對寬裕的經濟條件。以他自己的學生為例,大學畢業后,倘若不改行,在該行業中奮斗四五年后,往往都能成為各文化企業的中層、高層,有的還自己創業,實現更高的價值。
而在文化產業的崛起背后,更有一種文化自信、文化覺醒的力量于不知不覺間強勁推動。
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準藝術學升格為獨立的學科門類,擺脫了藝術作為一門學科長期依附于其他學科的歷史,從而賦予了藝術學獨立的學術地位,此舉讓眾多從事藝術創作及相關工作的人員頗為振奮。也使藝術學從千百年間的“旁門左道”、“雕蟲小技”,一躍而成為一項具備獨特價值與地位的行當。從深層次來說,這從根本上提振了藝術工作者的自信心、自豪感。同時,由于目前藝術工作者相對優裕的經濟條件、相對自由的工作時間、相對獨立的思想空間,藝術工作者順理成章成為了備受世人羨慕的群體。
“去年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并提出了相對具體的行動路徑,這無疑讓文化以及文化藝術工作者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與美好前程,‘藝考熱’的加劇,正是整個國家‘文化之變’背景下的一種值得肯定的文化沖動?!眹乐驱堈f。
另一種意義下的文化迷途
然而,對于“藝考熱”,文化界乃至考生、家長并非眾口一詞地稱道,其間的喜與憂、苦與樂、對與錯,難以一言而蔽之。
蜂擁而入的考生與匆匆搭就的教育平臺,有時難免讓教育的真義走向畸形。不少高校藝術專業老師坦言,目前國內藝術教育的理念依然落后,師資嚴重不足。許多教育者知識結構陳舊,眼界狹窄,對世界藝術和設計的發展史缺乏了解,對發展的規律和本質也無從把握。與整個時代的需求更缺乏關系,培養的學生在知識結構上嚴重脫離社會需求。目前高校的大規模擴招,使得高校很難從容地提升教育理念、教學質量,老師難以了解學生的個性與潛質因材施教,只能是應付式地完成課時任務而已?!案咝嶂詳U招,看重的是藝術生就業不錯,發展前景不錯,更在于藝術生的學費大大高于普通專業學生?!币晃桓咝@蠋熤笔阈匾堋?/p>
與此同時,學生、家長的急功近利,也讓藝術考試成為眾多學子內心無法言說的痛。小孫是南昌某校學生,進入高三后,父母見他的成績一直徘徊在中間段位,在親戚的建議下,硬是讓他進入一家美術提高班學習美術。自稱“沒有藝術細胞”的小孫匆匆學了三四個月后,接連參加了幾個高校的專業考試,可惜成績均不理想,但由于提前放松了文化課的學習,后悔已來不及了。江西師范大學一位藝術專業老師指出,許多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文化功課不行,考其他專業無望,于是臨時抱佛腳轉投美術、設計,他們認為這個領域最容易,事實恰恰相反,藝術和設計領域成才是最難的,設計專業成功的人不到百分之一,而純藝術領域的成功率更低。
而在“藝考熱”之下,各類天價式的藝考培訓更是層出不窮。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近四五年來,南昌市范圍內各類大小藝考培訓班已是成倍增加,收費項目與方式雖各有不同,但每年動輒幾萬元、十余萬元的培訓費,已成為多數家庭難以承受之重。
無論是高校“狂飆突進” 式的急切擴招,還是家長、考生急功近利式的盲目報考,以及各類培訓機構的推波助瀾,“當下的‘藝考熱’無疑在凸顯文化時代到來的同時,缺乏對文化本身的尊重,剝奪了孩子對自由成長的選擇權,于眾聲喧嘩中呈現出一種轉型期的文化喧囂和文化迷失,我們期待這個轉型期趕快過去!”省內一位文化學者如是說。
(江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