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山西省普通高校藝術類美術專業招生考試開始進行,拉開了今年我省藝術類高考專業考試的序幕。大批背著畫夾、提著樂器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陸續來到省城,奔波在多所藝術院校之間,尋找他們的藝術夢。家長培養一名藝術類大學生得花多少錢?上了大學,完成學業后,能否實現當年的“藝術夢”?半路出家的藝術類考生,靠著運氣能不能真的成為高考的幸運兒……

藝術考生考試現場 攝影:本報記者馬立明
費用賬
6歲開始的經濟賬
人物:理科復讀生小馬
相關費用:至今已花掉6萬多元
小馬是太原市一名理科復讀生,所學專業是黑管,今年,他將第二次參加藝術類招生考試。因為怕吵到鄰居,小馬每天早上六點鐘起床,去附近的公園練習半個小時,下午再請半天假,去一個大學教授家接受輔導,晚上補習一天落下的文化課。
小馬從6歲開始學習黑管,他的父親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就樂器來講,一共買了3只,共21600元(初學時買了一只600元的,初中換了一個3000元的,去年換了個檔次較高的,花去18000元);剛開始只上大課,一個學期600元,從小學一年級上到初一,7年花去8400元。從初二開始,改上小課,一周一次,每次100元,上到高二。按一年上40周算,從初二到高三,4年就花了16000元。高三那年,為了考大學有把握,父親給他找了個教授級的老師,1小時200元,一周兩次,學了5個月,花了8000元。去年小馬報考了四所學校,去了北京三趟,每去一次,報名費加住宿費、交通費、電話費等,少說也要一千元……這些費用加起來,高達6萬多元。
小馬的父親告訴記者:“這是最保守的估算,還不包括兒子學習特長所用的教材費、藝考通過后文化課的補課費以及今年的學習、考試等費用。”
今年小馬又報考了湘潭大學、北京 化工大學、沈陽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5所高校,希望可以考上一個。
半年扔了一萬多元
人物:高三學生小華
費用:1萬多元
小華在太原市一家高考美術培訓學校學習,與小馬不同的是,同樣是藝術類考生的她是半路出家學美術的,從拿起畫筆學素描、色彩到現在剛半年多。
小華告訴記者,她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里排倒數,媽媽聽別人說藝術類考生要求的文化課成績低,只要專業課成績過了,上大學會很容易,就逼她去學美術,可她對畫畫實在提不起什么興趣。
在培訓學校學了半年多,一個月的學費就1500元,加上住宿費、伙食費、畫筆、顏料以及生活費用,每個月至少得2000多元,現在,半年多已經花了1萬多元,小華的基本功還是很差。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小華所在的高考美術培訓學校共有40多名學生,有近半數學生都是上了高中才學美術的,目的都是為了找個上大學的捷徑。

藝術考生考試現場 攝影:本報記者馬立明
畢業后與“藝術夢”無關
人物:半年換了三份工作的藝術類畢業生
費用:大學四年花費8萬多元
2002年,張玲(化名)以美術特長考入山西某高校藝術學院,學習環境藝術設計。2006年9月畢業,現在在省城一家私人設計公司從事禮儀方面的工作,與她的專業無關。每月拿著800多元的薪水,與當初公司承諾的2000元相差甚遠。這使得張玲又動了辭職的念頭。這已經是她畢業半年多換的第三份工作,這三份工作沒有一份與她所學專業相關。
4年前,為了增加自己跨入大學的機會,張玲選擇了走特長―――美術。4年中,因為專業緣故,張玲的花費較多,除了每年要交6000元的學費,再加上購買一些美術用品、作業用的材料、生活費等,平均算下來,她大學一年的費用在兩萬多元。
找工作的時候,張玲才發現理想與現實相差甚遠:憑自己的專業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身高1.75米的張玲空閑時會為一些商家表演時裝秀,一場可以拿到200―400元不等;有時也會帶學生,一個小時40或60元,但這些收入作為零用錢遠遠不夠,還需要父母補貼。
張玲告訴記者,班里一共100名學生,就業的有13個,考研走了4個,其他的都在“漂”著。說到當初的投資和現在的回報,張玲說:“麻木了,現在藝術類學生畢業都這樣。這也就是美術類學生社會需要還比較不錯,要是聲樂、樂器一類,就業基本在個位數。”
張玲的父親是一位老師,他笑著說自己的女兒就是個“提款機”,當初選這個專業只是為了孩子考大學容易,沒考慮到就業。他建議家長們給孩子選專業時一定要慎重,別太盲目,也千萬別跟風。
[NextPage]
為了能考上大學,一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半路出家成為藝術類考生,企圖通過短時間的速成學習,讓自己順利拿到一張通往大學的“綠卡”―――專業成績合格證。針對這類學生的教育,成了純粹的應試教育:考什么、學什么!他們往往學的是一些有效應付專業課考試的技巧。
那么,半路出家的藝術類考生,其專業課考試成績如何呢?靠著運氣能不能真的成為高考的幸運兒呢?一位多年帶著考生參加考試的美術老師透露了底細,對于名牌高校來說,這種“碰運氣”的幾率幾乎是零。而在一些招生量較大的院校考場上,一些根本沒有美術基礎的考生突擊了幾個月,或許能拿到專業考試合格證。可這樣的考生一旦進了大學校門就露餡兒了,跟不上學校課程進度,慢慢地就會產生厭學心理,有的學生開始逃課,有的則沉溺于網吧,試圖在虛擬世界找到自己的自信心。
并且,隨著近幾年藝術類考生報考人數的不斷升溫,報考人數不斷增加,錄取比例越來越小。以山東工藝美院為例,去年該校本專科共招生1700人,而山東報名的考生已經高達3.3萬人,某些專業的錄取比例高達15:1甚至20:1。對于半路出家的藝術類考生來說,“撞運氣”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從高考錄取分數看,本科高校需要500多分,而藝術院校考生只要300多分就可以上。看來,藝術類考生上大學還是容易啊!”這是許多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家長的心里話。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一些學校、考生和家長把報考藝術類院校當做是一條高考捷徑。
省招生考試管理中心高考處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世紀80年代之前,全國只有中國音樂學院等十幾所藝術類院校。近年來,隨著社會對藝術類人才需求的增加,全國各地高校紛紛開設藝術類專業。據統計,全國現有1000多所普通高校,其中有700多所高校都建立了藝術專業院系。但是從目前來看,藝術類專業的畢業生供過于求,這時再把報考藝術院校作為“讀大學”的捷徑是不現實的。考生、家長應結合實際情況、興趣愛好等,合理地填報高考志愿,而不是盲目地報考。
省政協委員李遠程對不斷升溫的“藝考熱”表示擔憂:隨著“藝考”升溫,藝術類學生越來越多,面臨的就業壓力會越來越大。像音樂等專業是需要有一定的基礎,學生如果只是經過“惡補”后考上了大學,上大學后也會出現吃不消專業課的情況。還有一些學生上了大學之后才發現自己不適合藝術專業,但重新選擇專業又不可能。此外,普通高校美術類本科專業的學費一般為每年1萬元左右,獨立學院學費更高,一般為1.5萬元至2萬元,每年要高出普通文理類專業四五千元。所以,在選擇是否要報考藝術類專業時,一定要慎重。
撰文:本報記者程潔 實習生李靜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