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預支焦慮,生命需要開闊,觀念需要解放,教育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解放人,不是為了限制人。
“如果我們讓學生的詞典里只有‘拼搏’、‘奮斗’、‘成功’幾個可憐的詞,那么請問:學生的生活在哪里?生命在哪里?那種把生活 與幸福不斷滯后的教育注定不是成功的教育。
萬言長信引發圍觀、崇拜、上訪與“談話”
1980年5月,《中國青年》刊登了一篇讀者來信:《人生的路為什么越走越窄》,署名潘曉。這就是著名的“潘曉來信”,在那個時代引起了一場關于人生的大討論,席卷全國。
三十多年后,陜西師大附中48歲的語文老師楊林科,耗時兩天寫出的一封16000多字的長信,也在學生、家長當中引起圍觀和震動;經當地媒體刊發后,因長信對中國教育的真誠思考,被不少人視為教育界的“潘曉來信”。
“事實是,長信被刊發后前兩天,校園空氣有些緊張。”楊林科介紹說。也有知曉內情的人士透露,校方甚至一度召開緊急會議,如臨大敵。從第三天起,“大家開始公開熱議此事,有我不認識的學生路上向我致意,有外班的學生來到辦公室,叫我一聲楊老師后,向我深深鞠躬行禮……”
也有家長這樣表述自己的矛盾:讀到這封長信時,激動不已,極為認同楊林科的觀點;但再抬頭看看已讀高中的孩子,又會慢慢放下長信,一切如舊。
“我認為,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就此而言,教師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夠影響別人的大腦和心靈。”楊林科這樣評述自己的職業。相對于當下被演繹到極致的、以升學率為唯一評價標準的應試教育,他認為通識教育和全人格教育從長遠來看對孩子更有利,然真正的改變,看起來何其緩慢何其艱難。
在這封被楊林科視為“心靈告白”的信中,自稱陷入學生“崇拜”與個別家長“上訪”夾縫中的他,還關注著教師群體的矛盾與痛苦。
“要讓學生和家長滿意,要讓上級領導滿意,教師們不僅要面對“一仆二主”的外在尷尬,還得面對良心審判的內在羞愧,在“讓他人滿意”和“讓自己滿意”之間很難和解。”在已被收入到百度文庫中的萬言信,他這樣表示。
這封表達著自己對教育現狀吶喊和彷徨的長信,是楊林科送給學生們的禮物。“學生們都快樂而自豪,因為我告訴他們,我們參與了歷史。”
楊林科:請稱我“國文教員”
其實早在2009年,楊林科的故事和講課語錄,就被學生自發發到學校貼吧里,并不斷接龍。幽默、風趣、極品甚至憤青的標簽,也貼向了這個有著多年教育教學經驗的“學習型、思考型教師” 。
他的長信,被收入到了百度文庫。因為那封16000多字的長信,48歲的陜西師大附中教師楊林科“火”了。2月23日,楊林科指著滿嘴的水泡,向記者訴說著突如其來的關注和壓力。
“有時候,說,需要勇氣。”
2月13日,周一。當天下午的閱讀寫作課上,楊林科所教班級的106名學生,都收到了一份特別的“作文材料”:楊林科將一封打印好的長信,人手一份分發給了每個學生,既讓他們以此為素材寫作一篇800字的文章,又要求學生們將此信與家長分享。
這封一萬六千多字的長信,楊林科在1月18、19日寫完。“后來又做了一些修改,前前后后有十幾天。”
寫作的起因,是他在春節前的家長會后,被個別家長“上訪”到了校長那里,“教學校長、教務主任和教研組長一起找我談話,說幾個家長對我有意見,主要是學生聽了我的話之后對一些東西不相信了,愛懷疑了;對家長的話也不怎么迷信了,甚至用事實、道理和家長辯論……”
這讓楊林科郁悶無比。更讓他覺得納悶的是,被“告狀”的老師并非他一個,還有幾名優秀教師。“當時就納悶,優秀老師怎么還會被家長和學生告狀呢?心里憋著一團熱氣,不吐不快。”
在被楊林科稱為“心靈告白”的長信里,他表示自己是有感而發,希望對家長和學生有一些彼此了解和溝通。“讓家長看看我到底講的是啥。別讓家長稀里糊涂的教育孩子,別光問娃要成績。”
“有時候,說,需要勇氣。如果我覺得自己是正確的,就要講清道理,說不說是我的權利,聽不聽則是你的自由。”楊林科這樣堅持。
“看完信,當時就有娃激動得不得了。”十天之后,楊林科想起當時的情形,仍瞪起眼睛,語調激動。很快,有學生將打印好的長信拍照,上傳到了社交網站,大家開始傳播、分享。
當晚,為了更好地方便住宿生們的家長看到這封信,楊林科將這封信掛到了自己的博客上,并囑咐學生告訴家長們博客地址,希望學生和家長有個討論和交代。
楊林科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以震撼心靈、開啟智慧、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啟迪和開發學生“往內發展”。
愛才若渴的楊林科直言,有時候看到學生們寫出好文章,但看到被判低分,自己都會覺得矛盾和迷茫。為此,他還和同事發生過爭執。
“那次為了一個學生的作文,我和同事吵了一整天。”楊林科回憶說,那篇被楊林科看好、給滿分都不為過的好文章,被她的任課老師僅判為及格。
為了保護孩子的積極性,楊林科在寫了真摯的評語后,將這篇文章推薦到了校報上刊發。這種“越權”行為,引來了該生主管老師的不快,最后結果是楊林科低頭認罪,但“行止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
后來,這名受到鼓舞的學生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了研究德國哲學,現在正留學在外,學習德語。”
他甚至叮囑愛人,出門偶爾遇到擁抱在一起的學生時,“不要打擾孩子。”在楊林科看來,人生初期的感情,是很真摯的,很純真的東西在里面,沒有大人想象的那么可怕。“有的孩子的戀愛,甚至是對學習壓力的一種宣泄。”
“當毒牛奶毒大米問題肉問題菜等等不斷得到曝光和關注的時候,有多少人關注過我們教育和精神層面存在的‘食品’問題?”
在楊林科看來,自己是中學里為數不多的有自由主義傾向的教師之一。“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我寧愿堅守一隅,在一片荒漠中守住一點綠色”,萬言信中,楊林科的表態決絕而悲壯。
在他看來,現行的教育是一種“上半身教育”,給學生灌輸了太多的美好,想把所有人都培養成英雄與豪杰。“甭管你是兔子還是鴨子,都要培養成獅子一樣,這很搞笑。”
最令他憂心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走出校門的學生成為問題人。
他舉例說,假如工廠出產的汽車產品不合格,那么開車上路,問題車輛就會帶來安全隱患甚至悲劇;同樣道理,如果走出校門的這些人是問題人,那么他們也會危害一方。“而且不可召回。”
從馬加爵到藥家鑫,楊林科都在關注。在陜西師大附中2011屆高三語文模擬試題中,他“別有用心”的以這些熱點命題,讓學生作答。
“我讓學生透過藥家鑫案,就此事分別寫出對社會、家庭、學校、藥家鑫以及自己最想說的話。”這種沒有標準答案,但卻讓學生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在楊林科所命題的考卷中,并不少見。
他也承認,有些東西對十幾歲的孩子來說,有些早甚至殘酷,“但問題是,你遲早要去面對。”
楊林科曾經的學生,如今在西安交通大學碩博連讀的王鷺,至今清晰記得楊林科上課的情形:每節課開始,他都會先在黑板上寫下一句經典語錄,然后以此入題。“基本上笑聲不斷,以至于鄰班老師不得不來提醒,讓我們小聲點。”
與楊林科相識多年的陜西師范大學教授田剛則感嘆,從沒看出楊林科有如此才華,他將此事稱為“楊林科事件”,“他打開了一扇窗,讓人真實的看待教育。”而西北政法大學諶洪果副教授則表示,應試教育是一列硬臥車,但楊林科提供的是免費的軟臥服務。
2月23日,課后楊林科像往常一樣邁出校門,步履輕快。有學生和他開著玩笑,讓“名人”楊林科為他們簽名,他也同樣以玩笑回應,“每次的作文評語,不就有我的簽名嗎?”談及這封信,楊林科說,或許,那是一份獻給我們生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