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訊 “高等藝術教育規模增長幾十倍,呈現院校多、專業多、學生多的‘三多’現狀,師資短缺極為嚴重,人才培養質量不容樂觀”
2011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指出要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支撐。文化建設被擺上了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然而高等藝術教育的現狀卻并不樂觀。
“高等藝術教育目前的規模比高考恢復初期增加60倍,但教育質量堪憂。”黃昌勇告訴記者,自2000年以后,我國藝術類高等院校劃歸教育系統管理,歸屬變得清晰,教育體系已經形成,然而科學管理模式和方法卻仍在摸索當中。存在著專業設置門檻不嚴,培養目標雷同、師資嚴重短缺、招生規模過大等問題,人才培養的整體格局層次感還沒建立起來,高等藝術教育的體制有待進一步改進。
近年來,教育部發文要求進一步加強中小學藝術基礎教育,提高藝術教育教學質量,提高藝術教育師資水平。目前又宣布,將在2012年對藝術教育進行改革,以確保其在所有課程教育中的時間和份額,并提升藝術教育在升學中所占權重和份額。黃昌勇認為,高等藝術教育面臨著同樣的師資薄弱的困境。高等藝術教育呈現院校多、專業多、學生多的“三多”,然而師資力量卻未能滿足需求,不要說一般和新建院校的師資,就是包括上戲等國內頂尖的幾所藝術院校也存在師資斷層和短缺的問題。
“藝考功利性趨向明顯,大部分考生參加藝考搏的是一張文憑,而不是為藝術而來,文化成績優秀的考生鳳毛麟角”
黃昌勇認為,要提升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的質量以及藝術專業人才的素養,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不能不提,就是社會、考生和家長缺乏對藝術教育和藝術人才的清晰認識。
藝術類招生熱已經持續很多年。在黃昌勇看來,盡管“投奔”藝考的考生中也有文化課成績優秀、真心喜歡藝術的學生,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學生對文憑形式本身太崇拜,參加藝考,搏的是文憑,而不是藝術本身。
藝術類專業對文化課的要求相對偏低,有家長和學生就“鉆空子”,把藝術類高考當成謀取文憑的途徑。黃昌勇發現,在為孩子選擇藝術類專業時,一些家長并不考慮該專業是否適合孩子未來的發展,以及孩子是否對從事藝術方面的工作真正感興趣,不少考生對自己的院校和專業選擇也非常茫然。盲目選擇造成的局面是,參加藝術類高考的考生中,文化課成績優秀的鳳毛麟角,很多學生不重視文化課,甚至出現了高三時舍棄學校正常文化課復習,在外面花大價錢參加社會培訓機構組織的藝考補習的現象,實在是本末倒置。
其實,藝術教育偏重功利性的苗頭,早在中小學基礎藝術教育中已經萌芽。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家長在孩子小時候非常注重對孩子藝術方面的培養,送孩子去學習樂器、舞蹈、繪畫等,不少孩子小小年紀便多才多藝。而一旦孩子入讀中學,這樣的藝術培養很容易淪為兩個局面:文化課好的孩子,開始抓“語數外”而“弱化”藝術;鐵定了心學藝術的,則一味反復操練技巧,學習的目的成了參加藝術類高考。這種做法的弊端,只消對學生稍加深入地考察就會顯現:有來自以美術為特色的高中的學生,繪畫技巧精湛,然而當被問到美術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及繪畫流派時,卻一問三不知。這樣的藝術基礎教育,對孩子本身的發展有百害而無一益。
黃昌勇認為,在國家教育部門越來越注重藝術基礎教育的大趨勢下,藝術基礎教育必須承擔起藝術人才培養最基本的職責,不要把孩子變成藝術考試或藝術類比賽的機器。目前基礎教育不重視藝術教育,某種意義上是放棄了自己的職責,客觀造成社會藝術培訓機構大量出現;教育部加大藝術在升學中的權重,如果不建立一套好的評價機制,就有可能造成應試局面,危害可能更大。
“藝術高校招生必須改革,加大文化課比重,變被動招生為主動尋找藝術好苗子”
太看重文憑,對藝術人才的發展不利,這樣功利性的觀念,必須改變。藝術教育應該是開放性的,藝術之路的起點并非一定名牌大學不可,換句話說,藝術類院校也不一定就是培養明星的“大本營”。黃昌勇舉了一些例子,國外有很多并不知名的社區學校也設立了藝術類專業,培養藝術類人才,同樣頗有成效。而就我國的情況來看,也有不少演員來自民間,并非“科班出身”,他們自學成才,在實踐中摸爬滾打走上成名之路。
高等藝術教育,應當回歸到藝術本身上來。上海戲劇學院正在醞釀招生改革,今年上戲招生的特點是實現公平性、公正性和選拔優秀人才的嚴密結合,學校取消了任何形式的培訓班。致力于挖掘既具藝術潛力、綜合素養又高的藝術人才。
首先,要加大藝術類招生的經費投入。報考藝術類專業的考生趨之若鶩,有些藝術類院校就將招生過程產業化,從中謀取利潤。“這顯然是本末倒置。招生是高等藝術教育體制的重要一環,是一個入口,應當投錢,而不是賺錢。”
其次,報考藝術類專業 ,并不意味著文化課成績就理所當然地“低人一頭”,藝術類考生文化課成績低的傳統印象必須改變。近年來,上戲招考中的文化課比重越來越大。從去年開始,除表演類專業采取“專業排名、文化劃線”的招考方式外,在其他類別專業招考中,專業課成績和文化課成績各占百分之五十。
擴大人才選拔的力度也勢在必行。上戲是最早實行自主招生的院校之一,今年更準備將“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納入自主招生范疇中,從中吸納優秀人才。此外,今年暑假,將舉辦表演專業的人才選拔夏令營,在全國范圍內挖掘“好苗子”。目前,上戲開始與部分省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比如在青島設立藝校,建立師資培訓基地,從根本上夯實藝術基礎教育,培養優秀人才和優秀師資。在招生的過程中,特別注重對學生個性、思維、興趣、潛質及其他基礎能力的考察。
過去,上海戲劇學院有著不少發現人才、吸引人才的優良傳統。如在招考季節,很多富有經驗的專業教師會奔赴大江南北,去農村、去工廠、去學校挖掘有藝術天賦的年輕人。這些良好的吸納人才的傳統,亟待恢復。去年,上戲在內蒙班的招生過程中,已經有過這樣的嘗試。在招考前,上戲派出優秀教師前往內蒙古的各個中學,動員在藝術上有造詣,卻對藝術類院校不甚了解、暫時還沒有參加藝術類招生打算的學生報考。“變被動接受考生為主動尋找考生。”
又是一年藝考時。每年藝術類招生考試,都吸引數十萬的藝考大軍。考生的心思各有不同。有目標清晰明確、為追夢而來的;更多的對未來一片茫然,只為搏一張文憑。
面對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背景,藝術類招生之“熱”,該如何作解?文化產業發展對藝術人才的培養帶來什么影響?怎樣吸引真正具有藝術潛質的學生走上藝術之路?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黃昌勇教授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認為,藝術人才培養質量不容樂觀,藝術招生作為藝術人才培養的入口環節,必須加大改革力度,同時,藝術教育體質和觀念亟待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