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體驗過日夜與畫筆為伴的苦,承受過奔波各地趕考的辛勞,也擁有追逐藝術夢想的甜——他們就是看似學業輕松,卻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的美術藝考生。
春光明媚的四月,高考沖刺的戰鼓已然敲響。結束專業課考試的美術藝考生正在努力學習著文化課,憧憬著考前的更多付出能夠換得一張滿意的錄取通知書。
追夢在路上
走進潁東區插花鎮高三(一)班教室,記者立刻被這里的藝術氛圍所吸引:千紙鶴串成的簾子掛在墻壁上,幾十張花紙疊成的“寶蓮燈”粉筆盒擺放在講臺上……別驚訝,這是同學們親手制作的。
“這是由美術藝考生組成的班級,用奇思妙想和靈巧的雙手裝扮的班級,是藝考生平時共同的愛好。”班主任杜林告訴記者。這是一群擁有藝術天賦的孩子,同時他們對未來的美術道路充滿著期待。
周寶元是這個班的“小藝術家”,漂亮的班級裝扮中也有她的一份功勞。高一時,班級繪制文化墻,周寶元的技藝勝人一籌,周圍同學稱贊她為“小畫家”。一位同學調侃:“畫得這么好,不如去參加美術高考,當一名真正的畫家。”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高二時,周寶元報名藝考班,踏上了美術追夢路。
“我并不是一時沖動,我真的喜歡畫畫,畫筆能表達出我的喜怒哀樂。”周寶元說,她的夢想是考上美術院校,將來成為一名畫家。
繪畫很辛苦
夢想的種子需要汗水的澆灌才能開出美麗花朵。記者和這些美術藝考生交談后發現,從去年7月份開始,到現在,每個人背后都有一段辛酸史。
“夏天,100多人擠在幾間屋子里,教室就像一個小蒸籠,十分悶熱。拉上窗簾后,沒有光線;不拉窗簾時,火辣辣的太陽照得人頭暈目眩,中暑的同學被一個一個抬出。”高三(一)班學生蘭曼麗說。
跟同學們一樣,周寶元也這樣日復一日地堅持了大半年。“畫里有我對未來的希望。”周寶元說,即使再困難,她也沒有放棄。在進行到五官臨摹時,長時間的執筆練習使周寶元的右臂疼得抬不起,右手不能畫,她就用左手畫。“一天不畫,就找不到感覺,一個小時不練習畫畫,就有可能被別人超越。”
趕考在異鄉
專業課考試到了,美術藝考生們又要奔赴各個高校考場。從大年初五到2月22日,27天的時間里,楊婷婷參加了江蘇大學、湖北大學等12所高校招考,平均每兩天一場。
“高強度的考試是其次,到外地考試的心靈孤獨感最難受。”楊婷婷說,從小到大,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家鄉,正月十五團圓之夜,她在合肥考試,那時合肥的煙花璀璨奪目,街道兩旁熱鬧非凡,此時的她沒有家人陪伴,再美麗的風景也沒有心情欣賞。
為了不耽誤時間,楊婷婷一考完試,便背上畫板奔向下一個考場。“多半時間花在路途中。”
雖然很累,但是他們都有共同的目標——讓付出得到回報。“爸媽在外務工,掙錢不易,我累點又算什么。”楊婷婷說,過去的一年,美術培訓班的學費用去了6000元,吃穿用住各項生活費花費了4000元,2月份的12次外出考試花去了5000元,粗略一算,家里已花費1.5萬元。
描繪未來路
如果說普通高考生是“一心一意讀書本”,藝考生則是“兩手抓,兩手都要過硬”。前一段時間,他們要突破專業課這個堡壘。現在,他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攻下文化課這個堡壘。
班主任杜林介紹說,這群孩子既瀟灑又忐忑。瀟灑來源于他們的藝術氣質,他們大多性格開朗,聰明伶俐。忐忑是因為專業課花費了她們太多的精力,在文化課上落下了不少。面對高考,有些同學覺得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雖然高考對藝考生文化成績有所降低,但是文化課依然是不少人通向藝術殿堂的攔路虎。
“語文116,英語70,文綜138……”說起上次模擬考試時的數學成績時,蘭曼麗有些不好意思,“每次測試都是數學拉后腿,我要加把勁,不能讓數學成為高考時的‘短板’,折斷了我的大學夢。”
“那么用功干嘛,文化課隨便看看,考三四百分就能上大學。”蘭曼麗回憶起某些普通高考生的話時,有些無奈。“那些同學認為我們搞特殊,其實,我們不是走捷徑,現在藝考生的路越來越難走,有的學校報考1000多人,卻只招幾個人。以鄭州輕工業大學為例,該校美術類專業只招166人,有4000多人去報考。”
“既然選擇了藝考之路,就要風雨兼程。專業課考試已經過去,現在奮斗的方向就是文化課。”蘭曼麗堅定信心地說,“我的未來是用我手中的畫筆描繪的,抓住現在,只是為了實現我的理想。”
記者 程榭 見習記者 宋玉潔 /文
記者 盧啟建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