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已然成為北京人的大學”,這并不是危言聳聽,更不是杞人憂天。湖南衛視的《高考天問》節目,對此已經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呼吁。北京大學,人為地設置一道道門檻,將異地考生拒之于千里之外,確實給異地考生造成了巨大的“鴨梨”。也正因為存在著這樣的現實背景,給異地高考松綁的呼聲越來越高。之所以發出這樣強烈的呼聲,是因為,就目前整個社會局面而言,高考招生,其公開度與公平性,還算是比較高的。然而,具體到每一所大學特別是諸如北大、清華與復旦等名牌大學,在本地招生與外地招生的人數差,依然將高考招生的公平性,幾乎抹殺得干干凈凈。而制度的不公平,是最嚴重的不公平,這種不公平,使得許多異地考生,連參與競爭的機會都沒有,他們在起跑線就已經輸得一敗涂地了。
相比之下,安徽,已經已經勇敢地邁出了一大步。就在9月12日同一天,《新安晚報》報道,目前我省尚未有具體的方案,只有一個初步的意向。業內人士透露,從我省的意向來看,異地放開政策不會像北京、上海等地那樣設置太高的門檻。
當然,安徽省之所以沒有人為地設置那么高的門檻,也是有一定前提的,那就是,我省屬于人員輸出大省,一旦全國放開異地高考的戶籍限制,我省可能變成生源輸出大省。同時,我省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相對不足,但基礎教育發展較好,高考競爭很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外省不會有大批學生涌入安徽。“如果從總體來看,可能政策放開后,安徽學生出去的比進來的還要多,這樣其實是緩解了安徽的高招壓力。”但無論如何,如果我們在實施一項對全體民眾明顯是利多弊少的政策時,畏首畏尾,患得患失,那么,這一項政策,即使制訂得完美無缺,那也只能成為一紙空文。
門檻低了甚至是沒了,那么,類似“北京人大學”的牌匾自然就少了。一低一少之間,折射的,是民眾的心聲;彰顯的,是社會的進步。這是值得全社會關注并為之而歡呼的。
(藝路網—藝術院校招生考試在線——第1時間為您傾心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