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招生政策,導致今年許多名校遭遇招生困難。臺南高工共有12科,數(shù)十年來各科最低錄取分數(shù)都在300分以上,是南部地區(qū)有名的職業(yè)院校,今年首度面臨招不滿學生的窘境,甚至出現(xiàn)88分超低分錄取,打破建校71年來的最低紀錄。而反觀臺南市的私立黎明高中初中部,今年新生入學擠破頭,超收96名,最后全數(shù)被迫轉校。
知名院校招不滿,部分私校卻超收的招生失衡現(xiàn)象,引起臺灣教育界人士關切。
臺南高級工業(yè)職業(yè)學校校長李燦榮表示,今年招生缺額的現(xiàn)象是歷年來沒有出現(xiàn)過的,最低分錄取更是很難想象的。他說:“學生之前都是爭先恐后的報考南工,全校老師都很難相信今年會出現(xiàn)招生不足的現(xiàn)象。南工是一所公立學校,不能設置門檻將考試分數(shù)低的考生拒之門外,只要有缺額,即使報考的學生只考1分,南工也不會拒絕他入學。”
■臺灣升學考試與大陸不同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臺灣學生張?zhí)旌癖硎荆_灣一所高中或大學里的學生都存在很大差異,迫使老師講課更注重基礎。他說:“我當時在臺灣初中升高中時,要參加基測(基礎能力測驗),以前是每年兩次,可以選擇兩次中最好的一次成績報考高中,但由于臺灣將實施12年義務教育,從今年開始基測改為了一次。考生要先填報志愿,然后學校按照志愿排列,再按照考生成績錄取,如果一所學校錄取的全部是高分考生還好,就怕學校錄取人數(shù)不足,擴大錄取,因為這樣會使很多低考分的學生同時被錄取。”張?zhí)旌裾f,當時他們高中就是因為錄取人數(shù)不足,學校被迫擴大招生,最后一名被錄取的學生分數(shù)與第一名相差近200分,這就使老師在日后的教學中不得不照顧這些學生,“當時我們年級每個班都有幾個擴大錄取的考生,老師用了很長時間一直再給我們講基礎知識,就像講授新知識一樣,一點點地講授,實際上老師是怕有些同學跟不上。”
張?zhí)旌窀嬖V記者:“我到大陸以后,和這里的同學聊天才知道,大陸是以學生考試成績排序按志愿錄取,每個人都會根據(jù)自己成績的實際情況而填報志愿,不像臺灣的考生,即使成績不好,填報一些報考人數(shù)少的學校也可以被錄取。在大陸學習生活的這段時間里,我感覺到同學之間的比拼勁頭十足,學習氛圍濃厚,之間差距較小,使我有一種很想學習怕自己落后的感覺。大陸老師的講課方式也與臺灣老師不一樣,雖然他們也講基礎知識,但是更像是在給同學鞏固舊知識,然后由此逐漸引導同學學習更深奧、更有難度的新知識。”
據(jù)了解,臺灣升學考試的錄取方式與大陸完全不同。大陸不管是初中升高中還是高中升大學,都是先將學生的考試成績排序,然后依照成績的高低而錄取,只有招生人數(shù)低于招生名額時,才會采取降低分數(shù)線擴大招生范圍,也不會出現(xiàn)沒有分數(shù)限制錄取。而臺灣各學校的升學考試,則是先將學生報考的院校排序,再依照學生考試成績的高低錄取,如一所學校遇到招生缺額現(xiàn)象,就會將報考這所院校的所有考生列入錄取范圍,直至學校錄滿招生名額,這就造成學校沒有選擇的盲目錄取學生,拉大了學生間的差距。同時,臺灣各類升學考試,都不存在特長加分制度。
金門大學教授王智盛表示,大陸院校的招生模式比臺灣的更人性化,使得校園、課堂的學習氛圍更加濃郁。他說:“大陸的招生模式,使學習成績差距不大的學生在一起授課,首先減輕了老師的工作壓力,其次會營造出強烈的學習氛圍,同時又讓學生之間有一種比拼向上的精神,誰都不甘于落后,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們自主學習的熱情。競爭產生壓力,壓力在正確的引導下可以轉換為動力,大陸院校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
■化競爭壓力為學習動力
越來越多的大陸學生選擇漂洋過海,到臺灣就讀。大部分臺灣學生對于大陸學生赴臺就讀是相當歡迎的,并認為這是頂尖學生之間交流的好機會。臺灣輔仁大學學生吳昌哲在電話中對記者表示,大陸學生赴臺灣就讀,正好為兩岸學生提供了一個相互印證、交流切磋的機會,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不足的地方。他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像是一面鏡子,需要更多了解對方,從而得知自己的不足。多聽聽大陸同學的看法,會改變一些固有的思考模式,而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
吳昌哲說:“大陸同學能在人生地不熟的臺灣努力學習,并以優(yōu)異成績超越臺灣學生的原因,我認為有兩點,第一,他們在大陸經歷了各種高強度的挑戰(zhàn),抗壓能力普遍比臺灣學生高;第二,他們做學問的態(tài)度,通常比臺灣學生嚴謹,不會有不懂的問題遺留到第二天才去搞清楚。”他說,大陸同學赴臺就讀,給臺灣的同學帶來的是學習上的競爭壓力。臺灣學生若是安于現(xiàn)狀,在學習方面就不會有所提升,“臺灣的同學應認真上進,加強對自我的要求,化與大陸同學的競爭壓力為學習動力,共同進步。很多東西不能靠老師而是要自己主動學習,當代大學生的競爭對手不再只是臺灣同學,而是要延伸至對岸,甚至是不同年齡層的人。我打算到大陸讀研究生,或是參與兩岸交換計劃,親身實踐、經歷。”
王智盛表示,臺灣的學生不能用任何借口來掩飾不如大陸學生的地方,因為在查詢、使用任何的資源方面,臺灣學生要比大陸同學充足、方便許多。他說:“大陸同學是臺灣教育領域的新鮮血液,激發(fā)了兩岸學子努力學習的熱情,臺灣同學應更加努力地向大陸同學學習做學問的精神,嚴謹?shù)膽B(tài)度,使兩岸學子共同進步。”
據(jù)兩岸專家分析認為,大陸招生模式相比臺灣較有優(yōu)勢,大大降低了同被一所院校錄取學生間的差距,更能營造出良好地學習氛圍,希望兩岸在教育領域加強交流、相互借鑒、優(yōu)勢互補,將兩岸學子成才作為兩岸教育的首要任務。
(藝路網(wǎng)—藝術院校招生考試在線——第1時間為您傾心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