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考改革后,總會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央美藝術系主任呂勝中提出:“藝考”摧殘藝考英才,更指明素質教育 不能無視“藝考”。那么,接下來就和中國美術高考網來看看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主任呂勝中所講述的內容。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主任呂勝中稱:
近十年,作為當代藝術家的呂勝中似乎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不怎么出新作品,也幾乎不再有著作問世。這并非因為靈感枯竭,而是眼下他在做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投入到中央美術學院(以下簡稱“央美”)實驗藝術專業的院系教學工作中。迄今,呂勝中已陪伴央美實驗藝術專業走過十年歷程。當年只有14名學生的“先鋒班”,也已從一棵幼小的樹苗長成為茁壯的大樹—“實驗藝術學院”計劃今年9月在央美正式掛牌。
以“觀念先行”為主要特征的實驗藝術,其教育方法和傳統的藝術教育模式有怎么樣的不同?固有的藝術院校選拔機制,對實驗藝術的發展構成了怎樣的阻礙?近日,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呂勝中。
思想
創新
做“家庭審美調查”
將實驗藝術納入到學院教育,以彌補當代新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在原有專業美術教育結構中的缺位—這個想法最早誕生于2004年。經過一年的籌備工作,這個新的專業于2005年在中國最高美術學府誕生。
呂勝中還記得,那一年夏天,14位學生成了央美實驗藝術系第一批“先鋒班”的成員。和造型專業其他系科相比,剛剛入門的學生們發現,實驗藝術系的課程方式有很大不同。每門課開始不是先動手畫畫,而是思考、討論、寫作,直至思路越來越清晰,再動手實施。
到了暑假,當其他院系的學生背著畫架滿世界寫生的時候,實驗藝術系的學生則化身“社會工作者”。每人要選擇十戶家庭,進行“家庭審美調查”,去觀察和記錄普通百姓的審美趣味、審美用品。
許多學生對此感到不解:學藝術為啥要搞社會調查?事實上,在籌備實驗藝術系之初,很多人提議像國外的藝術院校那樣開設哲學課。因為所謂的“觀念藝術”大都有某種哲學思潮的導引,但呂勝中卻設想了美術青年學生學習哲學課有可能導致的情況:“一種可能是他們的作品成為西方各種哲學思潮的藝術化圖解,因為只接受了"理"的結論,而難以獲取"道"之體驗。另一種可能是他們的作品動輒以"太極圖"或陰陽學說符號代替中國傳統思想的真諦。多年來中國傳統思想研究的薄弱、國學在國民普遍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冷落,使我們的學生不太可能從這樣的課程學習中突發"盡精微致廣大的奇跡"。”而呂勝中又確實希望學生是善于思考并有獨立思想能力的人。因而他覺得,“家庭審美調查”這樣的“社會學切入”方法是比哲學課更為恰當的選擇。
而今,十屆的學生在對社會的考察中完成了個人的社會知行,并樹立了審美大眾層面的立場與關懷。而他們做出的調查報告,連續起來就是一部十年來中國社會基本層次的審美思想的演變史。呂勝中深信,這不僅僅是同學們眼前的一種宏觀文化,更是他們能夠獨享的一種資源和財富,也必將點燃他們思想的火花。
跨界研究
文學和電影走進課堂
實驗藝術系看似“先鋒”,但依然重視對傳統的學習研究,也開辟有相關的研究方向,如“傳統民間文化田野調查”、“中國年俗考察”、“現當代剪紙藝術鑒賞與創作”,目的是“試圖在對傳統語言的研究中獲取現代思想表達的可能性”。同時,實驗藝術系也增添了對“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現狀”的學習。他們請歐陽江河給學生講“詩人的目光”、鄒靜之講“故事的力量”、廖一梅講“中國當代先鋒戲劇”、崔嶠講“關于中國實驗電影”……諸多藝術相關領域“先鋒”人士的加盟令實驗藝術系的學習變得更為異彩紛呈。
在呂勝中看來,“實驗藝術”雖然沿用國際當代藝術普遍使用的術語,但在院系教育的方式上,卻沒必要全盤按照西方當代專業藝術教育的模式來建設,也不應以“實驗藝術”或“實驗性”教學代替或否定近百年來形成的原有教學體制中的優秀傳統。
如今,央美實驗藝術專業已成立十年,教學結構、課程系統趨于成熟完備。強調“實踐檢驗”既有的藝術經驗與社會有效性,并賦予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內涵,如“傳統語言的當代轉換”、“社會與大眾化立場”、“藝術表達的物質化呈現”等,在這些方面所取得的教學與學術成果,已不同于歐美為代表的國際當代藝術教育模式,體現出中國文化理想與實踐的立場和趨勢。
實驗藝術系目前畢業或結業的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進修生、訪問學者約有200人。其畢業生每年的畢業作品被收藏的比例在美院中是最高的。而這其中,很多人更受到國際國內藝術界的關注,如王郁洋、鄔建安、董媛、陳明強、葉甫納、李洪波等人以及他們的作品。
技法訓練
“解剖觀察”《歷代帝王圖》
在實驗藝術的教學中,一直有個焦點性的問題:既然是“觀念先行”,那么以素描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技法,在實驗藝術的教學過程中是否仍有必要?
呂勝中對這樣一件事情記憶深刻:去年6月20日,
這番對話令呂勝中思慮良久:西方真的丟了什么嗎?我們真的撿到什么了嗎?
在呂勝中看來,僅是秉持寫實的繪畫功底對于實驗藝術系的學生而言已遠遠不夠。實驗藝術家不應是某種技術的化身,而應該是技術語言的駕馭者。“來實驗藝術的學生都會畫畫,但我們不希望他們只是掌握一門技術,而是希望他們能夠有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思維邏輯的能力與充足的知識儲備。誠然,藝術家不是思想家,但應該是一個有思想并能夠傳達思想的人。”
在實驗藝術系的實踐中,跟“畫畫”有關的課程依然存在,但內容卻已不止于圖樣的描摹與手藝的修習。技法的訓練過程中融入了“頭腦風暴”的色彩:比如在“視覺方式”課上,要求每個學生自選一個對象,制作12種不同的圖像,工具材料不限;或者,每人選擇一塊直徑不超過
呂勝中的期望
一是:要加強中小學美術老師的理論水平與藝術能力方面的培養,提高地位,不再把美術當成“副科”,而應和數學、語
二是:建立選拔高中生當中優秀的美術人才進入高等專業學校的方法機制,讓有全面文化素養、又有志于藝術的青年得到實現理想的機會;
三是:進一步修訂中小學美術教材,在基礎教育的“共識性”水準層面上,加強作為“專業性基礎”的內容,以通暢有志者進入高等專業教育的路徑。
素質教育,不能無視“藝考”
與中小學美術教育脫節
針對備受詬病的以素描、造型為主體的藝術院校學生選拔機制,呂勝中也認為有改進的必要。但和“應對此標準本身進行改善”的主流觀點有所不同,呂勝中認為應從和中小學美術教育接軌方面做文章。
“我曾下功夫研究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內容,發現素描寫生在整個中小學美術教育課程中占的比例不足四分之一,其整體結構趨于完整藝術修養、具有創造能力的目標,我覺得是很不錯的。而高中階段的"課標"要求更高,其中"美術鑒賞"部分的教材囊括古代、現代當代藝術史、藝術語言媒介形式、民間藝術以及美學風格、藝術評論等內容。而這些知識與能力目前都不是專業藝術院校招生考試的內容。我常想,如果美術學院基礎部(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都能達到這樣的"課標"要求,那將是一群令人"不亦樂乎"的藝術英才。”
盡管這個“課標”志向遠大,但呂勝中發現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實際狀況堪憂。“這和高校"藝高"與其脫節有推脫不掉的干系—那些藝考得中的藝術青年被視為文化成績較差的特殊型人才,他們在高中并未完成應有的基礎能力訓練,能夠進入美術學院,很大程度上是在民辦的"藝術考前班"中臨時抱佛腳的結果;而那些考入清華北大的人,也從來不認為自己在藝術上一竅不通是文化儲備的殘缺。在全民文化素質教育內容的實際列表中,"美術"似乎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名詞。”
“很多人認為,原有的招生選拔機制需要改善,我個人希望能夠與中學美術教育接軌,藝術的發生發展不能無視全民文化藝術的基本素養與審美要求。我也希望,在將來有可能招收具有全面文化素質并有藝術理想和相應能力的青年人到實驗藝術系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