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美術學院本科招生考試從
素描是單一顏色的繪畫,是用單色的線條或塊面來塑造對象的形體、結構、質感、空間感、光感的繪畫形式,是所有造型藝術的基礎。它能幫助我們提高整體而全面地觀察事物,準確而客觀地表現對象的能力,是促進初學習者眼、腦、手高度協調一致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各專業院校及系科都將其列為造型基礎課,也是考生邁入藝術殿堂的必考項目。
據大連海濱美術學校朱海濱校長介紹,近幾年來,眾多美術院校的素描考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難度較大,也比較容易使考生的水平拉開距離。如清華美院素描考題往年是默畫常規性的靜物,如書、茶杯、眼鏡、花、衣服等,前年考的是《中秋節》,而去年考題是《路燈下的自行車》,無論是《中秋節》,還是《路燈下的自行車》,都是考察學生的素描素質,包括較強的造型能力,處理好構成、黑白、質感等關系的能力。又如中國美術學院去年的考題變化最大,造型專業素描考的是人頭像寫生,而設計專業考的是半身像寫生,圖媒專業又考的是線性素描,三個專業三種不同的素描考題,表明了中國美院對學生的觀察力、表現力的基本要求,注重對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綜合能力的考核。如四川美術學院往年考的是素描人頭像,去年的設計專業考的是素描靜物,而今年的變化尤其大,設計專業考的是設計素描,只提供一個視角的油瓶,讓學生自己想出三個角度另組成新畫面。考試提供的參照內容變少。以前擺好七八個物品組成一組,學生只需照著畫完即可,現在東西少,角度提供的少,更加考驗學生空間想象的能力和對單個形態深入刻畫的能力。
"從去年各大美院的素描考試題型開始一反以往的‘瓶瓶罐罐’、‘鍋碗瓢盆’,擺起了‘雨傘’、‘雨鞋’、‘斗笠’、‘草鞋’、‘手機’、‘方便面’等更生活化的物品。面對這些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有些慣于應試的考生顯然‘蒙’了。考試越來越靈活,不局限于常規形式,背幾張應試題已行不通。當然不少擁有扎實基礎的考生,對此變化卻非常泰然。總體來看,各大美術院校對考題不約而同的改革,也許不是一個偶然的改變,而是在向廣大考生發出了一個信號,就是各大美術學院都在想方設法招收美術天分好、素質高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