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
專家
孟繁華首都師范大學(招生辦)副校長
朱建民北京三十五中校長
雷 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教所所長
熊丙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高考概念:
高考,指高等教育入學考試,現有普通高校招生考試、自學考試和成人高考3種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港、澳、臺除外)最重要的考試。高考是考生選擇大學和進入大學的資格標準,也是國家教育考試之一。
歷史沿革
1952年實行
1965年中斷
1977年恢復并沿用至今
現行方案
目前全國應用最廣、最成熟、最被人們接受的方案是“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即“3+X”)。其中,“3”指“語文、數學、外語”,“X”指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自主從文科綜合(涵蓋政治、歷史、地理)和理科綜合(涵蓋物理、化學、生物)2個綜合科目中選擇一個考試科目。除上述方案外,還存在多種高考方案,如:“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自選模塊”(浙江省)、“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基本能力”(山東省)、“3+1”(上海市)、“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江蘇省)、“3+3+基礎會考”(海南省)。
高校招生
高校招生,就是指高等教育院校按照國家規定和相關政策招收新生。目前高校招生有如下一些分類:
1、全國統招2、自主招生3、保送生4、高水平運動員(體育特長生)5、藝術特長生6、藝術類專業7、小語種單獨招生8、少數民族9、軍隊院校招考10、公安院校報考11、港澳高校招收內地生12、免費師范生13、內地高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臺地區學生
不分文理科
給學生提供“全營養”式教育
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孟繁華認為,不分文理科將是學校未來發展的大趨勢。除了科研領域等專門人才以外,絕大多數人需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都在發生改變。大數據時代,人們在知識運用上更加強調綜合性,因此,無論偏文或是偏理,都會對其未來發展帶來一定的局限性。孟繁華同時表示,未來辦學在不分文理科的前提下,也可以針對有一定特長的學生的發展需要進行特色培養,如開辦社團、興趣小組等方式,但更高層次的特色辦學,還應體現在學校的辦學理念及校園文化層面。
北京三十五中校長朱建民表示,區分文、理科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升學、考試而設計的,對人才培養不利。在應用領域,面臨的諸如純物理、純化學等問題極少。教育應該強調與實踐相結合,突出綜合運用能力。因此,學校培養應該實現跨領域學習,給學生提供“全營養”式的教育。從人的全面發展來看,文理兼顧,不可偏頗。
學分轉換
提升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度
“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教所所長雷慶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將一些較為成熟的經驗寫入到《決定》中,給未來的高等教育改革明確了方向。
雷慶表示,現在很多人對職業教育不認同,普通高校與職業院校之間,更愿意選擇前者。但是,從社會用人需求的角度來看,會對專門職業人才有更多的需要,往年的就業率也可以體現這一點。《決定》中提出的學分互換,可以有效促進人們對職業院校的認同,并且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多可能性。“學分互換后,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將得到緩解。有些學生進入普通高校后,如果發現自己不太適合那里的學習方式,反而動手實踐能力很強,就可以選擇到高職院校繼續學習。同樣,考入高職院校的學生也有可能轉入普通高校中學習深造。”
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
招生考試分離是高考改革核心
“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推動招生與考試的分離。招生與考試不分離的情況下,單純做考試改革的意義不大。招生與考試制度分離后,可以將現有的選拔考試轉變為評價考試,并借鑒香港高校在內地的招生模式,擴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權力,目前高考教育改革所遇到的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因此,《決定》中提到的“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的內容,需要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將其真正落實下來,兌現承諾。
校長教師交流輪崗
交流輪崗有困難需頂層設計
“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
北京三十五中校長朱建民認為,推動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有利于校際之間的交流合作,對基礎薄弱校的水平提升有一定好處。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流動機制的建立存在一定困難。目前,教師流動在很大程度上由各區縣財政部門承擔相應經費,但是由于經費差距較大,對于某些區縣來講存在困難。另外,考慮到教師居住地、工作及生活等現實情況,也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因此,推動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需要頂層設計。
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
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個性的發展
“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均衡分配。朱建民認為,學校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向著“分層培養”模式改進。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應該強調其均衡發展,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實現教育均衡。學校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不同潛質,制定相應的培養計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個性的發展。晨報記者王斌
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可構建院士腐敗整肅機制
這一全新的改革方向,對已經固化多年的中國“兩院”院士體制無疑將構成一定沖擊。
有關專家指出,在一般人看來,有資格或者有可能當選院士的人必然是我國工程科技界的佼佼者,同時也是科學道德的模范和旗幟。但即便院士選拔做到了“嚴把入口關”,仍約束不了院士們當選后的行為。因此,有必要和“公務員(微博)退出機制”一樣,建立“院士退出機制”,設置“出口”。這樣就可以懲戒那些褻瀆學術道德、造成極其惡劣影響、損壞院士群體公共形象的院士,并構建一套可供現實考量的學術腐敗整肅機制。
當前,我國沒有就院士的退休年齡做出明確規定。在許多人看來,一旦當上院士,就意味著終生擁有這種榮譽稱號,這使許多本沒資格或者沒必要爭當院士的人蠢蠢欲動,不惜一切代價去獲得院士的資格。而在國內,一些科研基金項目的申請非??粗仡^銜,院士頭銜對申請項目資金是非常有好處的。顯然,這些有著頭銜卻無力致力于研究或工程的“院士”,擠掉了那些創造能力強的年輕專家的機會和項目。這對科學發展而言,十分不利。
其他亮點
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
規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鄉、行業、身份、性別等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和就業歧視。健全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服務保障機制,提高公務員定向招錄和事業單位優先招聘比例。
完善文化管理體制
健全網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形成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絡輿論工作格局。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激發社會組織活力
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成立時直接依法申請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