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雨鞋、紅雨傘,出現在中國美院的色彩考試科目中。可就是這生活中的常見物,昨天,難倒了不少考生。
下午的兩門科目,也都發生了變化。素描,模特的平視角度換成45°側臉。速寫,變成了大師作品的臨摹。
面對變化,感到措手不及的,還有畫室。以往“一二三”的應試法則,不再行得通。
明年,中國美院的校考還要改變,可能會變得更大。回歸本源,打好基礎,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考生色彩考試,好難
昨天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都是考圖像與媒體藝術類(簡稱“圖媒”)的學生。色彩,是上午的考試科目。
10點,離考試結束還有1個小時,已有考生陸續出來。“太難了!”報考圖媒專業的小李拿著未吃的早點啃著。
“不是水果和罐子,是雨鞋、雨傘,還有毛巾、布。顏色,灰調。”他郁悶地說,總之,“各種糾結。”
在隨后20余位考生的采訪中,大多數認為“有點難”。而他們的專業訓練經歷,多為1年。
那么,今年色彩的寫生對象是怎樣的?在多位考生的描述中,漸漸
還原:墨綠色的雨鞋,可見里面的白色加絨毛;邊上躺了一把收起的折疊太陽傘,銀色的內層,紅色的外層隱約可見;兩者之間,放了一塊條紋狀毛巾,白色、灰色、赭色相間;背景布,綠色。其實,在回憶中,部分考生甚至難以找到準確的詞描述色彩,“有些顏色,需要調出來。”
那么,考生們到底覺得難在哪兒?“雨鞋的墨綠色,很容易畫臟”、“雨傘的褶皺很難畫”、“三層布的關系,很難把握”。總之,“只能畫得一般,要畫好,真難。”
下午,考兩門,素描與速寫。對于強調線性的素描科目,湖南來的小王有點發怵。“線性,很容易暴露弱點。還怕自己受陰影的影響,線條表達不全。” 他說。小王并非美術專業出身,1年前,他進入當地畫室進行突擊。但加入時,素描這塊的基礎部分已近尾聲,他只能跟著往下學。因此,對于基礎的線性考察,他不太有信心。
畫室3個月突擊的應試套路,要改了
同樣面露難色的,還有畫室的老師。“雨傘雨鞋,我們沒畫過。”一位在考場外等候的胡老師說。
那平時,都畫什么?“水果、瓶瓶罐罐,這些多。”胡老師解釋,“這些是傳統考試項目,誰知道今年變了呀。”
美院北街上,一路都是各種畫室的咨詢點,大象、匯海、東昱、老鷹、吳越、萬松嶺……轉得人眼花繚亂。記者以明年參加藝考的高二學生的身份,咨詢了多家畫室。
畫室里,來突擊的普高生越來越多。他們,也并非白紙一張,而是平時零散地學過美術。不過,畫室老師都不喜歡這種“零散”,“他們以前學的,多是野路子,方法完全不對,我們得推倒重來。”
那么,培訓多久才能應對考試?“3個月。”一家畫室的李校長肯定地說。3個月,真的可以嗎?“3個月,完全可以應對浙江省聯考。”另一家畫室的陳老師也認為。
3個月的速成,自然離不開模式化的套路。“素描,有一套技巧。色彩,也有步驟。”李校長透露道。其實,各家畫室都琢磨出了各家的寶典套路,就像應對以前的駕照場考。“我們也有自己的方法,肯定跟別人的不一樣。”陳老師說。
這套寶典,還分不同的部分。“不同學校的校考、不同省的聯考,都不一樣,我們會針對性地培訓。”李校長說。比如,“浙江省聯考就考模式化的東西”,“山東省的,比較難,更看重學生的基礎能力。”學這么多套路,有必要嗎?“我們這里,大部分考生報10所學校。”
可今年,中國美院的校考變了。那么,這套法則,還有用嗎?
“其實,這個變化是好事。”李校長坦言。為什么?“更能看出學生的能力,回過頭去打好基礎。”她說。以前,“從考試作品來看,看上去都不錯,可真實的能力其實還是看不出來。”不僅如此,“模式化導致了各畫室惡性競爭,大家都在比誰的應試方法好。”
校方應對各科變化,注重打好基礎
色彩:基本規律不變
變化,為了堵住應考的路子。在去年暑假的調研中,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王贊發現,“很多培訓機構太過急功近利,誤人子弟。這導致很多學生只知道,畫一個蘋果,第一筆綠色,第二筆紅色。這樣,怎么行?”
不過,雖然物品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但“色彩的要求原則還是未變”。比如,色調、色彩基本關系和如何表達物體等一整套色彩的基本規律,仍是核心。“只要扎實打好基本功,不會覺得難。”王贊說。
另外,“學生還要更多地去表達身邊的客觀物體。”今后,如果條件允許,可能會把學生拉出去寫生。
明年,校考還要變,“可能變化會更大。”王贊說。
素描:“準”字訣
素描,模特不再是正面的平視角度。而是,頭部轉了45度角。“這是為了避免前期的生搬硬套。”中國美術學院招生辦主任李都金解釋。
其實,在2013年的三位一體考試中,頭像角度就已發生變化——考了三個角度的透視關系(仰視、俯視和平視)。
當時,“我們把頭像角度變了一下,很多考生就不會畫了。他之前就練習了平視的頭像,完全是應試的。這樣的考生,是肯定考不進美院。”王贊說。
另外,還要求畫半身像,包括手部動作。往年,只畫頭部。
其實,素描的基礎是“準確”,準確把握結構關系和透視關系。圖媒專業需要學生的造型能力,因此,在考試中強調線性。線性的基礎打好了,“以后畫漫畫、插畫,也會容易。”
速寫:從臨摹大師作品開始
速寫,今年不再寫生,而是臨摹大師作品。1個小時之內,臨摹3張大師作品。
為何做此改變?“這是最基礎的能力,專業的學習就是從臨摹開始。”李都金說。其實,這在2012年中國美院的三位一體面試環節中,曾讓考生點評名家名作。可遺憾的是,“他們對此缺乏了解。”
速寫,還強調對生活的關注。王贊建議,“生活中的小事,學生平時看到了,就可隨手拿起來畫。這樣訓練多了,你就可能成為好的藝術家。不能死記硬背幾個動作。”
其實,雖然每門科目都有變化,但都遵循了一個基本原則:打實基本功。
王贊希望,這一變化能是一個好的風向標。培訓的畫室能隨之脫去應試,回歸本源。無論怎么變,只要前端的基礎打好,一定不會被考試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