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被藝術是藝術泡沫泛濫的表征”
——訪著名畫家、山東財經大學教授曹明冉
燕趙都市報(以下簡稱“燕”):近年來,全國藝考大熱,每年藝考學生逾百萬人,山東一省便有十幾萬人,各類招生機構都鼓動那些文化課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學藝術、闖名校,對這一現象,你怎么看?
曹明冉(以下簡稱“曹”):全民都來學藝術,增強藝術素養是好事。單純從學生和家長的角度出發,孩子文化課成績不好,又想上一所理想的大學,這可能是個捷徑。但是,全國每年100多萬學生參加藝考,都想當藝術家,這是一個泡沫。經濟有泡沫,藝術也存在泡沫。
我在大學從教20多年,經常有學生家長找我,說孩子功課不好,想參加藝考。我聽了很氣憤,這是一種誤導,這是對藝術的貶低和褻瀆。真正的藝術家,藝術和文化修養是不分家的。就拿我的經歷來說,因家庭出身不好失去了上學的機會,后來自學文化,在藝術的道路上,沒有文化功底的提高,難以突破繪畫上的平臺。家長們的心態,僅僅是為了孩子得到一張畢業文憑而已。但沒有掌握一技之長,這文憑就是廢紙一張。
燕:藝考熱催生了一個龐大的產業,各種培訓班、考前沖刺班風生水起,大多數藝考生在考前都要費盡心機選擇考前集訓班,這些考前集訓對考生是否有幫助?
曹:我也有學生在考前集訓班上淘金。說到底,這是應試教育的一個產物,它確實能讓考生掌握一些應付專業課考試的技巧,考生即使是白紙一張,通過技術層面的輔導和機械教條的練習,大多數也能達到高校的錄取標準。當然,這和我們的考試選拔制度有關系,我們的考試就考素描、色彩那幾種,難以發現學生真正的創作能力,而且我們搞集中閱卷,一組老師要在數天內看幾萬張作品,容易產生閱卷疲勞。我參加過高考(微博)閱卷,在那里看兩個小時,把卷子分一類二類三類,就有些受不了。閱卷的準確性是值得懷疑的,更別說你去發現好苗子了。
我想告訴考生的是,藝術不是速成的,好比樹木,速生就會造成質地不緊密,甚至會留下一些毛病。愛好藝術的考生應該注意基本功的訓練。
燕:國內藝術考試市場培訓紅紅火火,個別培訓機構還受到了風險投資的青睞,有需求才有市場,考生該不該選擇沖刺班?你怎么看待這股培訓熱?
曹:我不主張考生去選擇沖刺班。考前沖刺本來就是一項急功近利的產物,藝術高考培訓熱從某種程度上折射出我們社會的浮躁心態,家長們看到捷徑就走,一些藝術類高校自己辦了一些培訓班,這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你現在讓他過了應試關,將來不喜好藝術或不具備學習藝術的潛質,有可能造成一生的痛苦。
燕:目前國內的少兒藝術培訓也相當紅火,有人認為孩子早期的藝術教育與熏陶很重要,家長應該怎樣因勢利導?我們的早期藝術教育還存在哪些問題?
曹:我的體會是,什么年齡辦什么事,不要講超常規,那是不科學的。其實只需要教會孩子審美的基本能力,讓他們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去感知事物。有人說興趣是引導出來的,不盡然,藝術進展到一定程度必須有一定的天賦,就好比高粱能夠釀酒,小麥磨成面粉能夠蒸饅頭一樣,什么材料催化什么物質。現在我們的早期藝術教育很可怕,小小年紀就被家長逼著學琴、學畫,還過級,有的孩子才3歲就要背會多少首唐詩,那是對孩子童年的無端剝奪。很多只是家長的虛榮心在作怪,這種心態和強迫成績不太好的孩子學藝術考個名牌大學一樣,過級的證書和大學文憑說明不了什么,更代表不了你的藝術底蘊,只是讓家長顏面有光罷了。
現在的早期藝術教育還有另一個問題,孩子不能通過正常的學習得到藝術滋養,比如美術、音樂,大多數孩子讀完小學都撲到升學考試上去,而從幼兒園開始,這些本來應該是正常的藝術學習,都變成了各種課外興趣班,你得掏錢去上,這是一種扭曲的不正常現象。
目前的藝術教育的確是出現了泡沫
燕:藝考包含了諸多家長意愿,功利色彩濃厚,有人說現在的藝術院校出匠人,不出大家。那么,藝術院校怎樣才能培養出真正的藝術大家呢?
曹:據我了解,90%以上的藝考生都是遵從了家長的意愿,他們對自身條件和今后的道路并沒有進行過深入思考。
現在是有這個現象,學藝術的人很多,但藝術家卻越來越少,考生多了,畫得好的人卻越來越少,業界公認的藝術家基本上是前20年培養出來的。藝術家雖然不一定是高校培養出來的,但我們目前的藝術教育的確出現了泡沫。
我認為,藝術家的形成過程好比釀酒一樣,是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結果。從事藝術的人固然需要極大的吃苦耐勞精神,需要有耐力耐性,要有毅力恒心,你的社會閱歷、文化修養都在其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有這些了還需要長期的積累,少一步都不行。
燕:學生們參加藝考,選擇院校和專業是否存在較大盲目性?
曹:是的,他們選擇院校很盲目,不了解學校和專業,考學盲目,入學茫然。
多年前,有位家長拿著孩子的習作找我,說孩子成績不好,但畫得不錯,問可不可以學美術,我看了他的畫作,覺得在藝術思維上欠缺太多,建議他學設計裝修。現在,這個孩子長大了,把自己的裝飾公司開得很成功。如果他學美術,可能就廢了,不客氣說,現在哪個縣沒有200名美術專業的學生處于失業半失業狀態?靠藝術吃飯很難,獨生子女們在這個問題上處理不慎,買單的可能還是家長。你不能光看通過考前沖刺過了這個階段,要冷靜思考,拿到畢業證才20多歲,以后的路怎么走?
燕:藝考生們在沖刺時往往把文化和藝術課對立起來,難以兼顧調和,藝術院校選拔學生時,在“重藝輕文”和“重文輕藝”之間如何取舍?
曹:以前大學招生都是藝術家自己說了算,發現不錯的苗子,可以主動收他做弟子,弟子也可以選擇老師。現在的考生魚龍混雜,很難從卷面上看出天賦。但一個文化課只能考200多分的學生,我基本上可以斷言他在藝術上也會成為矮子。
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文、藝是不分家的。比如你畫中國畫,要深入中國文化的精髓,靠快餐式地培訓永遠只能站在技藝的表層。
藝術走入批量生產的大眾化教育模式
燕:目前,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在開疆拓土,開辦了眾多藝術類專業,這些新擠入藝術教育領域的院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上有何不足?藝術教育面臨哪些挑戰?
曹: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藝術教育原來是走注重創新的小眾精英化教育模式,現在走入了批量生產的大眾化教育模式。
原來,一名老師帶幾名學生,最多時也不過10來名,現在一個班小則幾十人,多則百余人,門檻低了,招來的學生良莠不齊。我看到一些學生的習作后非常著急,這樣的功底將來怎樣靠藝術生存?研究生也是如此,有時想去找找苗子,研究生班轉一圈,愣是找不到藝術功底符合心理預期的。
稀缺才會成為藝術,藝術教育有其自身特有的規律,特別是對天賦要求較高,而大部分人并不具備成為藝術家的潛質,所以藝術教育天然就是“精英化教育”。現在一個班這么多人上課,一門專業課的授課時間為二到三周,通常是老師還叫不清學生的名字,這門課就結束了,無法發掘真正有天賦的人,更別說像從前那樣替學生改畫,手把手的傳幫帶了。
據我了解,那些后來擠入藝術教育領域的院校,其專業課師資不是一般的匱乏,往往到了“老師不夠、專業課不夠,用微積分來湊”的地步,有的干脆放羊讓學生自習,為數不多的專業課老師藝術功底也欠深厚。我認為這是典型的藝術營養缺乏癥,這樣的學生一代代培養出來,將形成惡性循環。
燕:與藝考熱相伴的是藝術類學生就業難,競爭壓力大,理想和現實存在落差,藝考熱是否需要降溫?藝術生們的出路在哪里?
曹:據不完全統計,北京漂著的繪畫作者有30萬人,唱歌的有十幾萬人,這都是一屆屆畢業生沉淀下來的。藝術這行是金字塔結構,光鮮的僅僅是塔尖上的一小部分人。老師沒有精力照看這么多學生,況且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培訓速成而來,想管也有心無力。這是一種低質量的藝術教育,說白了就是藝術的虛假繁榮,吃藝術大鍋飯。
我認為藝考應當降溫,家長和學生在做決定之前,一定要認真想清楚,熱愛、天賦、毅力、恒心,一樣都不能少。大部分學生不具備靠藝術生存的能力,而社會對低端藝術人才的需求量有限。藝術的價值在于經典,沒有深厚的功力是辦不到的,現在看來,藝術生們的尷尬還得持續一段時間。
燕:藝術生花費大,承受雙重壓力,數萬元巨額投入不一定能得到理想的回報,怎樣看待這種負面反饋?在農村,一些孩子被培訓機構的宣傳所擊中,被藝術后當如何?有人認為藝術是有錢人玩的,藝術是否貧困生的一條出路?曹:這種負面反饋未嘗不是好事,表明學歷熱快過去了,在這一行只能靠真能力生存。說藝術是有錢人玩的,不盡然,貧困生如果有天賦,有韌性,可以嘗試走這條道路,藝術家需要洗盡鉛華、千錘百煉,老師只能交給你一把鑰匙,能否打開藝術之門全靠自己。追求藝術的同時,得先保證自己能吃上飯,在此基礎上不放棄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