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藝術類專業如火如荼,成為不少商家覬覦的對象。招生培訓、化妝造型……藝術考試已經發展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然而,藝術生的高投入未必換來高產出。上游人數的膨脹與下游人才的緊缺,使藝考經濟產業鏈呈現出畸形的“頭重腳輕”,藝術生培養正在走入“高產陷阱”。
藝考成高校賺錢工具
2月中旬,闊別北京半年多的小徐終于回到了她的“母?!保欢@次卻是以一名“招生老師”的身份回來的。去年夏天她從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專業畢業后,到濟南某藝術學院擔任助教。小徐告訴記者,他們的學校是去年剛成立的,總共也就300來個學生,今年希望能夠招到500人左右。
春節剛過,地方藝術類院校就紛紛赴京“搶生源”,上演一場聲勢浩大的“招生大戰”。公開數據顯示,今年有42所院校在該校設立藝術專業加試考點,各高校報名人數比去年有明顯增加。
“我們學校的初試報名費是100元,如果有1000人報考,那么僅此一項收入就達10萬元,這還不包括復試、三試的報名費。”小徐向記者透露,像他們這樣剛成立的學校,必須“先下手為強”,搶到生源,也就是搶到“第一桶金”。
藝考已經為不少高校鋪就了“發財路”。各大院校爭相開設藝術專業,甚至一些電子類、理工類、農學類等專業院校,也來湊熱鬧。記者在北京某民辦藝術院校的招生簡章上看到,他們的學費最便宜的是14000元/年,最貴的是25000元/年,幾乎是普通考生的4-5倍。在另外的一個國外藝術院校的招生單上,他們的學費算下來4年就達近30萬元。
藝考培訓班天價收費
藝考曾被稱為上大學的“捷徑”,如今也成了“獨木橋”。以中國戲劇學院表演系招生為例,兩個班只招收50人, 8400人報考,1:168的懸殊令人卻步。
在高競爭和低錄取率的懸差下,各種保過班、沖刺班、強化班風生水起。在百度上搜索“北京藝考培訓學?!?,詞條多達149萬條,而在北京工商局網站的信息平臺上,可以看到注冊的藝考、藝術培訓機構就有幾百家。
記者以藝考生的身份致電咨詢某藝考培訓學校,被告知如果是考前沖刺,4個小時3000元;還有一種“包過班”,是針對高二學生或落榜的學生,一般在暑期開課,40天的學習課程,一共要59800元。
據了解,今年培訓價格又水漲船高,而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80%的藝術類考生都會選擇去參加培訓班。一位學音樂的考生告訴記者,他曾經一天最多接了8個培訓班電話,“理論課四五百塊錢一小時,要是考前的1對1,那就得在千元以上了。自上高中以來,光培訓費已經花了6萬多元”。
現就任浙江傳媒學院的李老師告訴記者,他當年在電影學院上學的時候,就在外面輔導班兼職,“一個小時100多塊,全國各個城市趕場,上個兩三天就換一個地方。一個月下來,至少掙1萬多塊”。
高投入未必高產出
“每個藝術考生都有一段難忘的藝考史,每個藝考生家里都有一筆說不出口的血淚賬。”這是微博上流行的關于藝考的一句話。那么,藝術生畢業后的收入又怎樣呢?
大連一所藝術院校畢業的小張向記者感慨道,畢業5年的她現在已經不知道藝術為何物了。小張所學專業是美聲,高三那年為了藝考,專程從江西跑到北京找老師輔導,各種培訓就花了10多萬元。大學學費是1.5萬元/年。如此計算,在畢業之前的教育投入至少有20多萬元。
“那時候我以為畢業了肯定也能夠像那些老師一樣賺很多錢?!笨墒菈粝肟偸潜滑F實無情擊碎,曾經有一個好嗓子的小張,現在卻成了一個服裝店的售貨員。
“我們那一屆學音樂的有400多人,現在還在從事音樂這條路的人恐怕占不到40%,”小張的言語中有些落寞,“我們同學畢業后的去向主要有幾大類,較多的人去一些大專院?;蚋咧挟斃蠋煟浯问侨ヅ嘤柊喈斃蠋煟€有就是北漂做業余歌手,也有那么一兩個去深造的。當然,也有像我這種,干著八竿子打不著的工作”。
目前,小張的月薪僅有2000元,對于何時才能還完之前那筆高昂的“藝考賬”,她表示迷茫。
藝術類企業面臨人才荒
數據顯示,全國1000多所藝術專業的高校每年培養30多萬藝術類學生。但不少演出公司、音樂公司卻仍為招不到優秀的藝術類人才,面臨著尷尬的境地。
A8音樂集團是國家數字音樂基地,每年需要大量的歌手和詞曲人。但面對市場上遍地都是的藝校畢業生,A8音樂集團資深音樂人朱布磊卻無奈表示,能夠被他們挑選出來的,有才華和實力的年輕人寥寥無幾,好的音樂作品更是鳳毛麟角。
朱布磊向記者表示,去年A8音樂成立布拉琪唱片公司,并開通歌曲征集平臺,向社會、高校征選具有市場潛力的歌曲,最后在1.3萬多首歌曲中,只選出130首,比例竟然只有區區1%,令人汗顏。
“作為企業,我們對高端藝術人才的需求不是量的問題,而是質的問題?!敝觳祭诒硎?,如今的藝術教育體系更像個倒置的金字塔,是藝術教育功利性、產業化的產物。高校吸引大批量的學生進來,但并不注意對專業素質的培養,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只是低端的藝術工具性人才,高水平、有創意的人才極少。
記者手記
藝術,不是“砸錢”就能說了算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個悖論:一方面是藝術畢業生苦于找不到好工作,一方面是用人單位苦于找不到藝術人才。在藝考這個產業鏈條上,上游飽和,下游枯竭,原因何在?
其實,在藝考的千軍萬馬中,真正是因為熱愛藝術而報考的又有幾人?長期以來,藝術考生多是半路出家,文化課學習差、專業素質弱,在考試之前,報名參加一些“速成班”、“沖刺班”,有些也能僥幸搭上藝術院校的班車。
但是,我國的藝術教育,又存在偏功利性、應試性,而忽略學生個性能力的培養。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無法在大學中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培養。畢業以后,這些藝術生又要花大代價去找工作,真正能得到認可的寥寥無幾,更多的是被拒絕在藝術門外。
藝術,是個嚴謹的事,作為藝術生,應該注重實力的鍛煉,而不是“砸錢”就能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