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執教于北京電影學院 和解放軍藝術學院,退休后執教于上海各綜合性高校,對每年的藝術招生深有體會。首先對考生提出一個籠統概括卻十分重要的建議——擇校和專業要慎重,由于擴招,由于大量新設的藝術專業,使教學質量大大下降,有些動漫專業只是由原來的計算機專業演變而來,有的設表演與影視專業只是為了掙錢。師資缺乏,有的找名人掛個名,但名人從不上講臺教學;其次教材和設備不足,這樣的學校只有誤人子弟。所以考生要選擇名校,成熟的專業,有名師執教的學校。
近年來藝考連年升溫,從一件“小眾”的事變成一件“大眾”參與、關注的事,但通常很多家長、學生在對“藝考”的認識上,存在一些誤區。
一、綜合性大學的通過藝術專業報考是低分入校的“敲門磚”,即所謂的“曲線救國”。許多考生家長向我咨詢時,常常掛在口頭上的話是:“我孩子功課不太好,考藝術類分數低一點”或“藝術院校提前招生,讓孩子去試一試,多一次機會”。
這是巨大的誤區,似乎學習成績不好,才來藝考!這幾年我在幾所高校表演系教學中,普遍發現學生文化水平較低,演員文化水平低下。而這樣的學生一定成不了好演員好導演不說,連大學是否能順利畢業都成問題。
從我所教授的專業來講,學生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他對劇本的閱讀、對劇本中人物的理解,學習4年后完成畢業論文都困難,抄書成風是不爭的事實。從綜合性大學的教學設置來說,除藝術專業課程外,大量的通識課程往往成為藝術生難以邁過的門檻。進入大學后,學校還是將學生放在同一衡量標準上,而“曲線救國”的許多考生在大學里掛科、重修直至最后畢不了業。
二、高等藝術教育不是“興趣班”。許多藝考生盲目喜愛,既不了解所考的專業,也不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條件。“小燕子”趙薇一夜成名,王寶強一部戲走紅,引來許多渴望成為“明星”的文藝青年。
北影表演近兩年報考人數每年都保持在6000到7000人,同濟大學今年表演專業招30多人(表演、配音兩個專業),報考人數也在4000人左右,但多數考生不具備做演員的條件。
我今年遇到一對很糾結的父母,他們的女兒一心癡迷表演,不讓她去參加藝考就要離家出走。父母懇請我去開解一下,我簡單測試了一下這位考生,發現她形象一般、才藝上一無所長,對演員的工作性質和創作的艱辛一無所知,如果去參加藝考,第一輪就會被淘汰,只會浪費大量精力和時間。經我再三說服勸導,她才放棄了當演員的念頭。
這樣的事例每年層出不窮。在考場上,考官往往不到一分鐘就能分辨出,幾百號人中大約只有十幾個人是“材料”,但考生和家長因為盲目的頭腦發熱已經花費了高昂的考試成本。藝考現在已經是全國競爭相當激烈的高水平考試,可謂“千里挑一”,80%以上的考生必然被淘汰。所以,考生要理性地看待自己,慎重地選擇藝術,不能只憑自己喜愛,以為有熱情就能解決問題。
三、許多考生對藝術教育的認識有誤區,認為考入藝術類高校,必然能使自己走上一條光明的藝術大道,但畢業后面對殘酷的行業競爭,可能會發現自己毫無機會,就開始怨罵高校不專業,不能提供他所期待的“成才道路”。
其實,如今的藝術教育早已和其他門類的高等教育一樣,由“精英教育”轉變為“普及教育”,由過去的“國家需要多少人才就按計劃招多少人”轉變為“只要你有興趣總能在大學里去學習”。教育模式的轉變導致了各個高校都不斷地擴招、增加專業,而對相關教師的資格鑒定也由過去以實踐經驗衡量變成了按學歷、職稱、發表論文數量等常規教師評估手段來進行評定。
在這幾年的教學中,我作為一個“實踐派”的“老頑固”,連同上影廠另外幾位老電影人,對于在綜合性大學里教授藝術總覺得難以適應。例如教學時間的安排上,同濟、交大等學校總是以兩個課時為一節課,我們再盡力爭取也只能爭取到四個課時,而其實真正實踐好一堂表演課的教學需要整整一天,但這樣的排課在綜合性大學的教務那里是通不過的。
另外,藝術教育本該發掘學生的創造力,即使理論學習也應由教師引導為重,而且有關藝術的問題常常沒有標準答案。但大學里需要課本,需要一份按部就班的教學計劃,需要有一份存檔的考卷,而學生也是在這種機械的教學模式下“成才”。因此,從“普及教育”的角度來說,也并不能太苛求藝術教育,因為藝術本是少數人的事,教育則是人人得走的陽關大道。現在許多高校的藝術專業,為增加自身專業門類而開設,對學生的交代也是以便于就業為宗旨。因此教授大量實用技術,學校和學生自己一起忽略了藝術素質的培養,這一點在影視編導專業非常常見。
(作者系國家一級導演、原北京電影制片廠廠長,現執教于上海戲劇學院 、同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高校,參與各校近年來歷屆招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