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天津音樂學院2012年高考藝術類專業招生開始報名,拉開了今年天津地區高校藝考報名(天津考點)的大幕。報名處設在天津音樂學院南院一處食堂的二樓,從校門到報名點,有幾百米的路。對于考生而言,這段平平無奇的柏油路,指向的也許是星光熠熠的紅毯,也可能僅僅是通向大學文憑的一條捷徑。
隨著藝考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設立藝術專業的高校比比皆是,報名參考的學生人數年年攀升,對藝考的關注度自然越來越高。誰在考?誰在招?過了藝考,就成了“藝術家后備人才”?畢業就成了“藝術家”或“明星”?
“龍套”亦人生
正在看電視,不時有叮叮咚咚的鋼琴聲傳來——樓里又住進了一位琴童。
這年月,不給孩子買架鋼琴,好像就是耽誤了他們的未來,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了似的。雖說不是每個孩子都感興趣,更不是家家都有郎朗、李云迪式的苗子。可曾經高不可攀的高雅藝術,就這么輕而易舉地走進城市里的尋常百姓家,哪怕鋼琴后來成了日常家具。高雅藝術都這么親民了,更不用提動漫、數字新媒體之類的平民藝術了。
所以身邊誰去藝考了,別驚訝,藝術無處不在,藝考無處不在。
再親民,藝術終歸還是藝術,與工業化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不一樣。電影可以是工業化產品,那叫類型片。被推崇被銘記的片子,那是電影藝術,必有獨特的精神魅力。報名者再普通,藝考還是特殊的,否則干嘛要提前進行專業測試。所以藝考考生或多或少都承載了藝術夢想,做“明星夢”的肯定不在少數。不走尋常路似乎才是藝術考生的正路。
明星、藝術家,如夏花般絢爛的,可永遠是鳳毛麟角,他們腳下的紅毯是多少眼淚、哀嘆織就的?幾屆畢業生里也未必有一個出名的。進了高校藝術專業不等于以后要當藝術家,成為藝術工作者就不錯了。一幅畫賣個三兩千,給別人做個動畫賺幾百,拍個欄目劇掙個辛苦錢,到縣級電視臺當個主持人,教小孩子彈彈琴——這些瑣碎的、不起眼的工作,很可能是許多藝術專業畢業生賴以謀生的手段。還有許多人連成為藝術工作者的愿望都不能達成,開小店的、當文員的,甚至當汽車修理工的,無可奈何。
戲臺上,婉轉鶯啼的楊貴妃身后,面目不清的太監、宮女們也都受過科班訓練,學藝時付出的辛苦未必比“角兒”少。人生就是這樣,我們都是大眾社會的“常人”,一如戲臺上的宮女,是歷史中面目不清的龍套,烘托著各色的“角兒”。本報記者 耿堃
招生:高校與考生皆大歡喜
李萱19年前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并順利通過專業課考試與文化課考試,她是當年班內的僅有兩名應屆畢業生中的一位。“那時候班里的其他同學都是考了三四次的,兩次都是少的。現在這樣的很少了,招藝術類考生的學校現在那么多,考生的選擇范圍非常廣,條條大路通羅馬嘛。”
有報道稱,近十年來,全國設立藝術類專業院系的高校由原來的幾十所發展到1400余所。以前高校的名稱里帶著“戲劇”、“電影”、“美術”、“音樂”這類的字樣,才會出現在藝考院校的名單上。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東交通大學、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招生辦)……這些從名字上看無論如何都讓人嗅不到“藝術味”的高校在藝考招生中占據至少半壁江山。而北航等名校,又頗受考生青睞。
新加入藝考大潮的非藝術類高校,開設的專業以播音主持、電視編導、工業設計、藝術設計、動漫為多,這些專業藝術水平門檻低,考生易于入門,甚至短期突擊學習即可考中。成齊是本市某大學電視編導專業的四年級學生,升入大學前,他一直在普通中學的文科班學習,只是喜歡才自學了視頻編輯等軟件。文化課成績并不理想的他,覺得報考電視編導專業,既有興趣又能圓了大學夢,遂參加藝考。有關藝術專業課的學習,僅是自己看了幾本書并參加了一個不到半年的考前培訓班。
“卷入”藝考大潮的高校如此之多,高校與學生可謂雙贏。藝術類專業一般學費都在萬元以上,像成齊所在的電視編導專業學費是每年10000元,如果是三本學生每年學費是18000元,遠高于普通專業的學費。此外,藝術類專業往往文化課成績要求低,藝考招生人數的大幅增加,有的專業錄取比例甚至超過了當地高考的錄取比例,這讓很多學生發現了考大學的“捷徑”。來自內蒙古包頭市的康女士帶著女兒來報考天津音樂學院的文化產業管理系。“我女兒從五年級開始學鋼琴,考級都考過了,可要考鋼琴系的話,競爭太激烈,現在這個專業招100多人,錄取比例差不多4:1吧。我們還報了內蒙古大學(招生辦),可還是想上這里。這是一本啊!文化課成績肯定比普通專業的一本分數線要低。”
乘著藝考的翅膀飛入大學甚至一流大學的校園,成為眾多單憑文化成績難圓大學夢的考生的上佳選擇,在百度貼吧“藝術生吧”關于“為什么要當藝術生”的調查中,有35%的人被調查者選擇“文化課爛”,這一原因僅次于“喜歡”(41%),列第二位。因此在2004年,全國參加藝考的考生已經超過100萬人,以后每年都呈遞增趨勢。很多高中校借此良機,大量招收音樂班、美術班,很多學生也從普通班轉到藝術班。在一些高考競爭激烈的省份,此現象尤其突出。山東省某縣一所普通中學考取大學的人數甚至超過同一地區的省重點中學,靠的就是近50%的學生考取藝術院系。
入校:“藝術青年”不太好當
從百萬大軍中殺出重圍,進了“藝術殿堂”又怎樣呢?
“我們的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進校一年之后有90%轉了采編方向,我們主要培養‘出鏡記者’。”這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藝術專業教師和記者說的“玩笑話”。因為這個專業并不要求有長期的訓練基礎,突擊應試也有不小的成功幾率。但是,開始大學專業學習后,很多學生不適應,沒后勁,或達不到專業要求,只得轉向基本和藝術不沾邊的采編方向了。
這種情況在美術類考生中尤其突出。小柴是高三復讀時才改學美術的,之前沒有一點基礎,她苦練了一年,終于考上了西安美術學院國畫專業。上了大學后,她才感到沒有基礎的困惑和迷茫,自認前途暗淡無光,甚至想退學。她自認學美術的那一年付出的努力比學文化課時大得多,雖然如愿進了大學,可現實的結果不是她想要的。她的同學中,有抑郁的,有休學的,有改專業的,目前她也正在考慮是否改專業。一位高校美術教師說:“從往年的招生情況看,雖然6個月的學習過關不成問題,但學生考取的大學,明顯分為兩個檔次,三年學下來的學生普遍考上了如中央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等國內知名的藝術院校,而半路出家轉為藝術類考生的學生則大多數進入了那些設立了藝術專業的非專業藝術院校。”陳老師多年從事普教階段美術教育,他痛心地說:“那根本沒有藝術基礎只突擊了幾個月的考生,或許能拿到專業考試合格證,但一進入大學后就明顯后勁不足了,跟不上學校課程進度,慢慢就會產生厭學心理,有的學生開始逃課,有的則沉溺于網吧。”
設立藝術專業的非專業藝術院校可能面對專業水平不高的學生,學生同樣有可能遭遇專業水平不高的教師。某地的一所農業大學也辦了一個幾百人規模的藝術學院,僅有的4名教師都不是從正規的藝術類高校畢業的,而是來自于本地的幼兒師范學校,這樣的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可想而知。中國音樂學院的朱卓建副教授表示:“一些綜合類院校,國家和地方對其投入很大,雖紛紛建立了藝術專業,但因缺乏傳統,藝術教育水平并不高。”
千余所高校設立的藝術專業魚龍混雜,數以萬計的藝術專業學生藝術素質良莠不齊。通過藝考邁進大學校門的學生發展軌跡多種多樣不足為奇。一位藝術教育工作者向記者表示:“不少學生在付出巨大艱辛通過藝考后,發現現實與夢想落差很大,對藝術的熱情就逐漸消退了;也有學生希望進入藝術類名校,將來發展成為媒體界、演藝界名人,這是缺乏理性和自我認識的表現。現在各類院校紛紛設立藝術類專業,也是引發‘藝考熱’的主要原因之一。學校應該充分審視自身藝術教育的優劣勢,盲目投身于藝術類招生并不合適。”
本就對藝術缺乏真正的熱情,專業素質不高又缺乏天賦,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不足——任何一點都可能讓藝術專業的畢業生選擇放棄。天津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學院院長、教授李志強提醒志在藝考的學生和家長:“藝術是一項嚴肅、艱苦的事業,家長和考生一定要冷靜,不要因為貪圖一時的捷徑,耽誤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愛好和才能。”
畢業:高投入≠高回報
“夏天就要畢業了,我們這種專業很難找到什么‘單位’,參與電視劇、電影的制作也不太可能。有家婚慶公司想讓我去,幾個同學也想一塊攢個小公司,先拍婚禮攝像、欄目劇什么的。”學攝影專業的成齊感到自己的未來很迷惘。他的父母都年過50,早年雙雙下崗,靠倆人沒黑沒白地輪班跑出租謀生,現在父親生病,賣了出租車,全家的固定收入就是母親微薄的退休金,想靠他掙錢來養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實現起來都很困難。
就業,成了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又一道坎。曾有報道稱高校藝術類專業的就業率在所有專業中排在倒數三位之內。“藝術生吧”中關于《地方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問題》調查問卷數據顯示,55%的被調查者從事的都是與藝術專業無關的工作,25%的被調查者選擇了自由職業的“藝漂”狀態。同時,80%的被調查者認為藝術專業就業形勢相對嚴峻。畢業于某大學室內設計專業(高自考)的小齊成了一名快遞員。“畢業找工作時,都問我有過工作經歷嗎?沒有,人家就不招。我們班上沒人在做室內設計。我這4年大學算是白上了。”小張畢業于北京舞蹈學院舞蹈編導系,現在一家小廣告公司當普通文員。小周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高職班的畢業生,如今過著“吃兩頓餓一頓”的北京“藝漂”生活。
畢業后掙錢難,可當初為通過藝考,誰又不是高投入呢?康女士自認是花錢少的。“好多家長都是帶著孩子大半年前就來天津了,上輔導課。我們就是去年12月來了一趟,上個輔導班,5天,學費2000元。因為時間短,我們沒租房就住了酒店,再加上吃和路費,這一趟就得萬八千元。”這還僅僅是備考,康女士的女兒從小學五年級學習鋼琴演奏,每周一次課,一次200元,8年就是163200元,教材、參加藝術測試的費用等都忽略不計。
康女士確實還是花錢少的。山西長治的秦女士的女兒要報考天津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幾個月前,她就帶女兒到了天津,租住在音樂學院附近,房租每月要一千多元,每周上一次輔導課,一次是500元,僅備考花費就是幾萬元。她女兒也是從小學鋼琴,自小到大學費至少要十幾萬元。一位還在上小學的琴童的家長告訴記者,如果想讓孩子上中央音樂學院,就得準備考那里的附中,每周都得帶孩子從天津到北京上兩次輔導課,一節課是800元,再加上路費和住宿費,每周就要花掉至少2000元。
報考天津音樂學院戲劇影視表演系的小鄭,是從高二下半年才開始參加藝術培訓班的,今年她一口氣報了四五所高校的表演專業和另外四五所高校的播音主持專業,她從高二下半年開始參加的培訓班,學費也要2萬多元。
曉泉來自貴州省六盤水市,一直對播音主持專業很感興趣,這次藝考,他一共報了9所學校,算上復試一共要參加20多場考試。而曉泉僅僅花在應試上的花費就不是個小數目。去年12月底開始,一個多月的時間,他跑了貴陽、長沙、北京三座城市,每天不是奔波于酒店和考場之間,就是在前往下一站的路上。在這一個多月的考試生活中,他的所有花銷已經超過3萬元。
通過考試后,藝術專業的學費也十分昂貴,多在1萬—2萬元間,同時還有許多輔助材料是必需的。比如動漫專業的學生需要一臺配置好的電腦,美術專業的學生需要顏料等等。李女士的兒子在高二時選擇了黑管專業,經過兩年的努力,正在一所音樂學院就讀。她把這些年的投入粗略地算了一下:高中階段,買樂器花掉了將近30000元,報各類培訓班,一小時的收費要七八十元,一年沒個2萬元下不來,兩年投入了7萬元。考入大學后,兒子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成績越來越好,老師建議換一個8萬—10萬元的黑管。再加上4年的學費和生活費,估計至少得再投入18萬元。
學習時高投入,畢業后可能連像樣的工作都找不著,個人生活費用都成問題。面對現實,不少藝術考生的家長已經為孩子選了“退身步”。康女士讓女兒上文化產業管理系,就是覺得鋼琴系條件高,未必能考取,但是希望女兒在上了管理專業后,不放棄鋼琴,這樣到畢業時也多個選擇。秦女士講得更明白:“我女兒鋼琴彈得不錯,可是考鋼琴系太不實際了。成為鋼琴家?太縹緲了。成不了鋼琴家的那些鋼琴系畢業生,找工作多難啊。要是能考上音樂教育系,能拿到教師資格證,找工作難度小一點兒。”
一位美術學院的教授在新生放學時,就告誡學生們就業前景嚴峻:“美術類畢業生一般是進中學當教師或進文化館、美術館等單位。這些年‘藝考熱’逐年升溫,畢業生大幅度增加,就業渠道卻沒有增加多少。可以說,現在社會對藝術類畢業生的需求近乎飽和,藝術院校招生越多,就業壓力就會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