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看到,一邊是一年洶涌過一年的“藝考大軍”,一邊是青年一代令人尷尬的藝術基本常識的缺失——不少大學生連唐伯虎是哪個朝代的、文房四寶是什么都不知道;一邊是個別藝術院校一天考試報名費收入200多萬元,一邊是一些農村中小學連最基礎的美術教材、音樂教具都沒有。藝考很繁忙,藝術很寂寞,這樣的巨大落差催人警醒。
每年春季,全國數萬名藝考生都會懷揣著明星夢,在各大藝術院校考場間疲于奔波。藝考越來越熱,對藝術教育來說,卻未必是福音。
·觀點碰撞·
■把藝術當成金飯碗,是成不了藝術家的
幾乎每一位藝術家的成長和成功,都不是投機可以奏效的,都需要長久的浸潤和熏染,需要用生命和心靈去體驗與感悟,都要經歷折磨與錘煉。但令人失望的是,輾轉于各個藝術院校報名、考試現場,聽到和看到的,幾乎都是家長和考生念叨著讀哪個學校哪個專業更劃算,他們的心里都有一本賬。或許在他們看來,藝考不過是一樁很劃算的買賣,藝術也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一個誘人的金飯碗。
我們經常慨嘆,當下中國缺少好作品,缺少好演員、好編劇、好作家、好畫家……但是,如果我們的藝術院校里多的只是這樣一些精于算計的腦袋,他們還能擁有藝術的夢想嗎?還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嗎?(思引)
■藝考不是庸俗選秀的變體,藝術院校應遵循藝術規律,用科學嚴謹的機制選拔人才
不少人指責考生與家長用功利手段玷污了藝術的高尚與神圣,卻很少有人去想一想:為何高校在招生過程中,要將藝術乃至體育特長作為“優待”的對象?這種“特長生將來可以為學校贏得榮譽”的動機,是否更加不純潔?這些年來,藝考怪招迭出,成為庸俗選秀的變體。比如最近網上風傳一組照片,幾百名參加青島某高校藝考的少女,在春寒料峭的天氣里,身著三點式接受考官的“打量”。
我愿意相信,大部分沖著美院、電影學院、音樂學院等專業水準較高的院校去的學生,是懷揣著一腔敬畏與抱負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也的確經歷了長時間的訓練,形成了各自的藝術趣味與專業追求。所以,更當反省的是那些藝術院校,請遵循藝術規律,用科學嚴謹的機制選拔人才,還藝術教育一片凈土。(井姑娘)
■藝術的目的不在功利,而在于教人正視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
說到藝考,我想起小時候的學琴之路。小學時,父母希望我有些音樂素養,加上我也挺喜歡音樂,就給我報了電子琴興趣班。結果當時正逢“考級熱”,說琴彈到幾級,升學能加分。這可不得了,老師開始只教考級曲目,大多數琴童都奔著考級而去。我學了幾年,級是考出來了,可是其他音樂知識沒學到多少。
這種突擊式的學藝之路,真是將藝術教育的功能本末倒置。在急功近利中成就了“應試藝術”時,我們恰恰忘了,藝術教育的目的本非功利,也不在于傳授單一的知識和專業技能,而是直接指向人的生存質量和整體素質的提高,使人正視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何林)
■許多藝術家一輩子窮困潦倒,直到身后才得到世人認可。藝術從來沒有捷徑可走
一個又一個選秀節目制造出一個又一個一夜成名的童話,一些只看重商業價值的媒體連篇累牘地宣傳成名者如何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一夜成為眾人皆知的大明星。面對這樣的誘惑,許多年輕人趨之若鶩,參加藝考、選秀,拿自己的青春和父母的血汗錢投入這場賭博。
可是,這些年輕人大約忘了,古往今來,有多少著名的藝術家一輩子窮困潦倒,直到身后,他們的才華才得到世人認可。又有多少一夜成名的人,數日之后又被人們忘得一干二凈。所以,藝術從來沒有捷徑可走。(李竟成)
■藝術教育的普及率一般,但學生藝術團體卻在國際屢屢獲獎,這是教育功利化、技能化的悲哀
前不久去美國,在華盛頓的一個公共場所巧遇大學生舉辦露天聲樂和器樂表演。學生的表演水平一般,但家長和觀眾均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樣的演出在美國十分常見,這極大地鼓勵和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潛能。
反觀我國,藝術教育普及率一般,但學生藝術團體卻在國際屢屢獲獎,演出水平相當高,這是因為團體內一大部分是藝術特長生,他們不但有固定的排練時間,還經常聘請藝術家指導排練,而這些社團的獲獎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所在學校的名氣。就這樣,藝術教育漸漸披上了功利的外衣。
有這樣一種說法,藝術教育的發展成熟將歷經三個階段:從藝術技術教育到藝術素質教育,再到審美情感教育。無疑,我們目前尚處在第一階段。藝考的熱,還遠遠不能溫暖藝術教育功利化、技能化所帶來的寒冷。
兜兜轉轉008:今天我們看到了藝考的繁榮,但這繁榮卻不屬于藝術。藝考能改變考生的“錢途”和命運,但改變不了藝術環境,催生不了優秀的藝術家。這是當代藝術深入骨髓的悲哀。
咆哮女郎柏邦妮:在地鐵上遇到兩個考表演系的男生,十八九歲的樣子,說起單獨去上戲考試的事。一個說:“你真厲害!”另外一個說:“這么多年,我一個人走南闖北的,早就習慣了。再說了,我們這個行業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尤其是以后走到一個高度,更要耐得住寂寞!”我當場凌亂了……
高貴小丑:美國現代舞蹈派創始人鄧肯之所以能夠開創舞蹈的全新局面,得益于她年輕時對繪畫、雕塑、戲劇、音樂的深刻研究;達·芬奇除了優越的藝術天賦外,還深諳數學、透視學、光學、解剖學等多方面的科學文化知識。不要以為會唱歌、會跳舞、有幾分姿色就能成名成家,去探探那些大家的底蘊到底有多深厚吧!
彭吉象:藝術教育不光是要學生會唱歌、會跳舞,而且要讓孩子們在藝術中尋找到精神家園。
·藝考路上,明星也坎坷·
■湯唯連考三年
高中畢業后,湯唯在杭州的影視訓練班接受了一段時間培訓,而后來到北京準備報考中央戲劇學院。為了備考復習,她在中戲旁邊租了一間平房,在朋友的幫助下,她才勉強交得起房租。那個時候影視圈盛行蔣勤勤、陳德容類型的美女,氣質獨特的湯唯離大眾審美標準有些遠,一連兩年名落孫山。第三年,她調整觀念,報考了導演系,才如愿以償。而此時,她已經是21歲的“高齡考生”了。
■姜文曾被淘汰
1979年,中學畢業后的姜文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卻被淘汰,寄來的公函中勉勵他“安心工作,安心學習”。第二年,姜文又報考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形體老師和聲樂老師都覺得他在這兩方面差強人意,但尚有可造之處,就勉強給了個合格分。張仁里老師當時負責表演,他竭力主張把姜文留下來,因為他從姜文朗誦契訶夫的《變色龍》中聽出了幽默感。張老師認為,對演員來說,其他缺憾可以彌補,但幽默感只能靠發現。姜文因此成為中戲表演系“80班”中年紀最小的一個,也是成績最好的一個。
■鞏俐四次落榜
1983年,鞏俐高中畢業,報考山東師范學院藝術系和曲阜師范學院藝術系接連失利。一年后,她又報考了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系和解放軍藝術學院表演系,也相繼失利了。四次落榜后,鞏俐找到濟南軍區前衛歌舞團導演伊大為,在其幫助和鼓勵下,報考了中央戲劇學院。1985年,鞏俐在中戲考場表演了小品《過河》,她的表演天賦征服了考官。然而,一位考官發現她有虎牙,影響形象,而主考官認為這是小問題,決定錄取她。鮮為人知的是,鞏俐當年的文化考試成績與中戲錄取分數線相差11分,最終通過文化部藝術教育司的特殊批準,才被破格錄取。
·藝術教育課,各國怎么上·
■英國:審美教育由來已久
早在19世紀下半葉,英國人莫里斯就發起了著名的“工藝美術運動”,認識到審美教育的作用。此后,加強公立學校的圖畫課教學,使國民普遍擁有審美能力,成為一種國策。如今,美術與音樂成為獨立學科,參觀藝術館和博物館也被列入學校課程。
■德國:藝術課不是為了培養藝術家
德國專家認為,一個民族需要培養自己的畫家、歌唱家,更需要培養大批有藝術修養的觀眾和聽眾。德國的藝術教育鼓勵由學生自己創造,藝術課堂往往被營造得如同手工作坊,成為學生體驗審美、彰顯個性、展現才華的平臺。
■匈牙利:以音樂教育發展完整人格
以該國著名音樂教育家佐爾丹·柯達伊命名的“柯達伊教學法”是當代世界影響深遠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從幼兒園到高中,音樂訓練一直是基礎課程。匈牙利教育工作者堅信,音樂與數學、自然科學有著直接的內在聯系,學習音樂能夠發展完整的人格。
■日本:音樂美術相互借力
日本藝術教育的方法十分多樣。例如在一堂中學藝術欣賞課上,老師先讓學生畫一幅畫,描繪的是一條小溪,對岸是一座教堂,陽光透過霧靄照在溪水上,波光粼粼。接著學生分組討論,總結出可以用小提琴在高音區的顫音來表現霧靄和波光,以圣詠的合唱來表現教堂,并嘗試演奏。教師以這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