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學期已經開始半個月了,許多家長紛紛通過各種途徑想方設法給周末放假的孩子“充電”,參加音樂、美術之類的培訓輔導。教育專家表示,此舉可以理解但不可取,要避免那種盲目“地毯式”的報班,應盡可能保持孩子的童真,讓其自由成長發展,家長在大方向上把好關即可。
“我給孫子報了上午8點的鋼琴班,還可以報9點40分開始的美術班嗎?”“可以啊,中間有10分鐘的休息時間!”……這是記者在一家專門開展青少年藝術培訓的機構聽到的一番對話。
記者在市內某大型培訓機構的宣傳海報和宣傳手冊上了解到,該機構的培訓內容包括聲樂、美術、節目主持等16個大項,一個大項里又包含許多不同的層次,比如思維訓練里就包含7個層次12個班級,每班人數高達55人。通過宣傳手冊,記者發現許多指導老師在周末兩天里幾乎是全天候輔導,加之正常的周一到周五上班時間,真的很讓人懷疑培訓效果。
針對這種現象,記者采訪了在教育行業工作了25年的船山實驗小學校長劉敏。劉敏認為,這種“地毯式”報班完全沒有必要,最終還有可能會阻礙孩子的健康。因為考試的存在,中小學學生本身就有一定的學習壓力,只有在孩子可以輕松應對文化課程學習、身體條件也允許的情況下,家長才應該考慮報1到2個符合孩子興趣愛好的課外特長培訓班。家長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摒棄攀比和虛榮思想,不能人云亦云,強迫孩子參加一些不感興趣或沒有基本潛質條件的課外特長培訓項目。
同時,劉敏建議,個人的成功、成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家長與其把孩子送到培訓班里長時間泡著,不如加強兩代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多一些心智和感恩教育,盡可能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保持孩子的那份童真。在各方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小學階段的孩子可以多參加一些籃球、羽毛球之類的運動鍛煉,以便增強體質,為以后可能存在的高負荷學習、工作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