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藝考中,美術類考生一直是人數最為眾多的生力軍。
今年我省藝考各類考試報考人數總計19468人,其中美術類考生為10241人約占一半以上,比去年的9964人略有增加。隨著省外高校藝術考試在哈開始,用畫筆為自己通往大學的道路畫出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很多美術類考生近來最大的愿望。
本市考生漸趨理性 外縣考生熱度驟升
哈爾濱市美苑藝術高級中學校是一所專門培養美術特長生的高中,每年接近考試前,總有一些學生前來突擊補習。但今年的補習班中,本市以外地區的考生數量驟然上升,從去年的30、50人增加到200多人。劉恒偉校長分析:“本地考生能夠利用的美術教育資源相對較多,特別是高校整體就業困境的影響,很多考生和家長更趨于理性。但本市以外地區的考生和家長對高考美術類考試的認識有個過程,他們覺得這是叩開大學校門的一個途徑,并正處于熱度的最高點。”
在哈師大附近多家專門進行藝考培訓的畫室,記者了解到,外縣考生一直處于上升趨勢。一位從事該培訓達7年的專業人士分析,本市以外地區的美術師資比較薄弱,看到很多城里高中生通過這條路走進大學,很多外縣家長和考生也想嘗試。當然,除了來哈學美術的學費,吃、住的費用也著實不菲,因此,外縣考生藝考的成本更高。
他說,近幾年,很多考生和家長都有一種心態,認為越是外地的培訓越效果明顯。所以,很多有條件的本地考生開始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去培訓,基本上每個月都要花費萬元以上。而外縣的考生則選擇附近的省會城市,這也成為一種獨特的現象。實際上,從教育效果來看,越是本地的、了解自己的老師可能才越有的放矢。
“高二現象”仍然嚴重 集中突擊應付考試
和音樂類考生多是“童子功”出身不同,美術類考生中仍然有相當一部分是“臨陣磨槍”。“這是一種十分無奈的現象,美術高考考試就是有這種特點,很多學生都是因為文化課成績考大學無望,才從高二開始學習畫畫,被業界稱為‘高二現象’。其中,從小有點美術基礎的已經算很不錯,相當一部分幾乎從未接觸過美術,更別說興趣了。通過兩年的集中培訓,確實有不少學生通過了美術類高考,這也就使得‘高二現象’仍然比較嚴重”劉恒偉校長分析。
他補充:“美術類考試方式、題目的常年不變,也促使這種‘臨陣磨槍’長期存在,一些考生專為考試練畫,翻來覆去就是那么幾幅素描、靜物、色彩等,但目前的考試題目卻無法鑒別考生是水平如此還是集訓的結果。”
已經有8年美術高考培訓經驗的“70后”陳老師也指出:現在的學生確實沒有以前的素質高了,以前像我們那批和之后的幾年,學生里還是對美術有興趣的多,所以也特別刻苦。但現在的孩子多是家長送來或者就為了考大學來的,對美術的興趣不大,甚至沒有興趣,就是機械地背畫。我們以前的學生一般每天要練畫12個小時左右,但即使現在我們要求學生每天要練畫10-11個小時,大多數學生也只是畫到八九個小時,而且經常心不在焉。勤奮勁差多了、認真勁也明顯差了,以前的學生都是大量地畫然后找老師提修改意見,現在的學生是畫一幅就趕緊找老師修改,然后干脆照著老師修改的往下扒。
整體水平相對下滑 美術素質教育缺失
藝考是以選拔有藝術天分、特長和才華的人才為宗旨,但如今已經演變成為部分家長和考生進入大學的“捷徑”,這讓很多專業人士憂心忡忡。市政協委員劉恒偉說:“這部分通過臨時突擊補習進入美術專業的學生底子比較空,上大學后很快就會表現出美術素質與基本功的薄弱,這對他完成學業和今后就業都將造成很大的困難,更會影響整體水平。為了應付考試而硬著頭皮考試,這種畸形的藝考現象必須引起社會的重視。”
劉恒偉舉例:我們學校如今想招聘美術教師明顯比以前困難,假如來應聘的美術專業大四畢業生有100人,看了我們學生的美術作品后呼啦走了一半,原因就是覺得學生的繪畫水平和他相仿感覺自己教不了。剩下的經過考試,能夠完全符合標準的鳳毛麟角,美術類考生“水分”相對較大的弊端如今已經漸漸顯現出來。
采訪中,不少美術專業教育人士紛紛呼吁:目前,無論是學校、社會還是家庭對美術素質教育投入的關注和精力都相對較少,對孩子從小的美學教育、審美培養更幾乎是一塊空白。除了小學的圖畫課以外,中學的美術鑒賞教育紛紛為文化課讓路,絕大多數高中在高二之后就不開設美術鑒賞課,更別說有專門的鑒賞教室等。這就使得除少數有天分、從小接受專門培養的美術人才外,大多數孩子要想接受美術教育只能依靠社會的培訓機構,而以升學為目的的培訓機構只能傳授技巧,側重于技術訓練,真正的美術素質教育基本缺失。長此以往,必然導致整體美術教育水平的下滑和后勁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