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李瑩很想盡快湊齊學費,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兼職,她只能靠和母親一起撿瓶子攢錢。
用撿瓶子、撿報紙賺的錢買畫紙,撿別人丟棄的畫筆作畫。雖然沒為學畫畫交過一分錢學費,她卻考取了魯迅美術(shù)學院藝術(shù)設(shè)計專業(yè)(大連校區(qū))。
在這個只有母女二人相依為命的單親家庭中,女兒考取學費昂貴的藝術(shù)類院校,對于母親來說完全是個“意外”。“說實話,我當初不希望她考上,那樣她就死心了。沒想到,她卻考上了……”看著報到須知上1.6萬余元的學雜費標準,再數(shù)數(shù)自己兜里僅有的5000元積蓄,母親難過地哭起來。
昨日,記者走進應(yīng)屆考生李瑩的家里。在今年的高考中,她以文化課415分,專業(yè)課203.5分的成績,考取了魯迅美術(shù)學院藝術(shù)設(shè)計專業(yè)(大連校區(qū))。由于父親去世、母親多病導致家庭貧困,她的學費至今沒有著落。
撿來的畫筆也能畫出一對翅膀
在李瑩母女倆居住的25平方米的公房內(nèi),電視、電扇、錄音機是僅有的三樣家用電器。由于沒有交納數(shù)字電視使用費,家里的電視被束之高閣,每天僅用來收看《新聞聯(lián)播》。
雖然家里沒什么家當,但窗臺上一個大筆筒里卻插著30多支各式畫筆。“畫畫用得了這么多筆嗎? ”記者問。“都是我撿的,還有老師送給我的,我留著慢慢用。如果花錢買的話,這些筆要不少錢呢。 ”李瑩說。
高三期間,李瑩曾經(jīng)參加過免費的畫班(老師知道她的家庭情況后,主動給退了學費)。在畫班的2個月時間里,她發(fā)現(xiàn)有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同學,隨手就把畫筆丟掉了。每當別人不要的畫筆、橡皮、顏料,她都撿回來慢慢用。
在李瑩的畫作中,記者見到一幅水粉畫。畫面上有兩個人物,都穿著現(xiàn)代服裝,而肩膀上卻都生著一對翅膀。“為什么要畫翅膀呢?”記者問。“我覺得翅膀代表理想,有了這對翅膀,就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 ”李瑩說。
意外考取了美院卻交不起學費
11年前,李瑩的父親因為腦溢血去世。緊接著,母親也從單位下崗。為了生活,母女倆曾經(jīng)走街串巷賣過醬油,撿過破爛。直到7年前,母親王玉萍當上了交通協(xié)勤。
由于患有冠心病,做協(xié)勤每月490元的工資勉強夠母親王玉萍買藥。母女倆的生活,更多的依靠兩人的低保和撿廢品的收入。寫字臺上一個紅色的布袋里,裝著李瑩賣廢品攢下的20多元錢。一張10元的,幾張1元的,余下的都是硬幣。
雖然母女倆拖欠公房房費高達7000元,但母親王玉萍卻偷偷為女兒攢下了5000元錢,這是給女兒上大學的學費,也是母女倆的全部積蓄。而對于每年高達1.4萬元的學費,這些錢僅相當于一個零頭。
由于湊不上學費,母親王玉萍經(jīng)常在半夜驚醒,偷偷哭泣。看到母親為學費擔憂,李瑩安慰媽媽,只要有學費就行。畫具可以撿同學不要的,吃飯可以去食堂撿同學的剩飯。
記者臨走時,母女倆都表示,希望記者能幫助尋找工作機會。“我不求別的,只要能供得起孩子上學就行。 ”王玉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