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誰?”選手毫不客氣回答“齊白石”; “一日不見”的下句是什么?答曰“我好想你”;問“三星堆出土在哪?”選手搖頭,余秋雨追問“在哪個國家”,答曰“法國”……類似這樣的回答在今年的青歌賽中屢次出現,令人徹底崩潰。盡管這只是一場專業的歌唱比賽,但選手的文化水平之低真的讓人抹汗不止,這從令一方面看出中國的藝術院校的軟肋。
經歷過高中、高考的人大概都有這樣印象,凡參加美術、體育、音樂專業的學生文化成績90%以上不理想,特別是音樂和體育的考生,選擇這樣的專業大多是回避高考的殘酷現實。記得筆者高中時,有一女聲線、樣子均不理想,身高不到152CM,竟然也參加聲樂考試,原因很簡單,文化成績不好。本來準備讀理科的一同學,到了高二成績跟不上,沒有什么體育特長的他,突然報考了體育。為什么?因為這幾個專業的文化試太不著重,因為高中的底子不好,上了藝術院校后又忙于專業忽略文化功底的積累,導致文化成績一落千丈,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青歌賽中各種雷人的回答。
雖然這不是歷史考試或者是賽事為增添亮色專門出題刁難選手的一個關卡,但很多問題都是初中的歷史課本的問題,甚至是學生應該知道的基本歷史,但作為選送到青歌賽的選手,代表的是每個地方的精英,連最基本的歷史常識都不知道甚至錯得離譜,不得不考慮即使這樣的選手僥幸晉級,又有何用呢?音樂是一種文化現象,和美術一樣,需要文化的積累,特別是到一定程度時,需要發表專業的學術如沒有文化功底,則錯漏百出。當然,我們不否認有些音樂天才音樂非常出色剛好智障,但那是極個別的,但是一般來說,作為一名合格的音樂人,必須具備基本的文學歷史常識。
如果對文化沒要求,則藝術院校無需通過高考選送藝術人才,可以向廣大社會甚至民間全部開放,只考專業,不需通過學校考試。筆者希望在高考中,藝術、體育的專業不再是“差生”的避難所,而是真正具有藝術特長而且愿意在這領域發展的文化兼優的學生。對于那些“天才”,可另開通道。青歌賽將中國的院校的教學弊端暴露無遺,一刀切和呆板的教育不得不令人深思。文/文上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