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考相繼結束,轉眼又將到暑假,相關的假期培訓產業也迎來了教學旺季。面對林林總總的藝術培訓宣傳單,學生家長林女士卻犯難了:“想給二年級的女兒報一個樂器班,可究竟哪個才是正規讓人放心的?”
這樣的困惑在杭州一些人氣較旺的網絡論壇上也時有提及,藝術培訓市場巨大,但卻缺乏有效監管幾乎已成為業內共識。“我不心疼培訓班的學費,只希望孩子能學有所成,不會被黑心培訓班忽悠,誤人子弟。”林女士的話,說出了大多家長的心聲。
賣琴順帶教琴,有牌照的寥寥無幾
隨著學琴熱日漸升溫,不少人在琴行買了樂器之后,往往就在琴行附設的小琴房里開始了自己的器樂啟蒙。殊不知,許多琴行并沒有開辦藝術培訓的資格。
“我不太了解這行的規則,買了鋼琴后經不住琴行的推銷,就在他們這里學。”田小姐現身說法,“后來才知道教我的老師本身只是個學生,很多都是現學現賣。”
某琴行老板坦言,杭州大多數琴行都提供有償教琴服務,但真正有牌照的卻非常少,“反正也不缺生源。”至于師資,他反復表示:“很多學生在校不能外出兼職,為保護他們的隱私,我不能提供具體的師資情況。”
據悉,不少琴行和小作坊式的培訓班會采用免費送若干學時的方式招攬學員,許多不明真相的學生或家長往往經不起免費學琴的誘惑,就參加了這樣的培訓班。“但這些培訓班良莠不齊,不僅擾亂了市場,還會把剛剛接觸音樂的孩子的基本功教壞,應當引起重視。”常年從事音樂教學工作的譚女士表示。
收費是塊大蛋糕,人人都想吃一口
都說現在的孩子難養,瞅瞅藝術培訓班的價目表就可見一斑。僅以高考美術培訓為例,作坊式畫室條件雖簡陋,收費卻不含糊。每月800元到2000元不等。有些“資質較深”的長期班收費在1.5萬元左右,且要求一次交清。“學費不算,服裝費、樂器費、書本費、咨詢費……一個學生稍微‘熏陶’一下藝術,至少要花6000元。”省政協委員歐陽建華就曾做過調查。
有數據顯示,以一個月最低收費600元來計算,去年藝術類高考人數達10萬,培訓費輕松超過6000萬元。這僅僅占藝術培訓市場的30%左右,占70%的少兒藝術培訓,周期長,人數多,其潛在市場更為驚人。有統計表明,國內教育培訓市場的潛在規模達3000億元。
在培訓收費上,由于沒有物價部門的核定,培訓機構沒有統一的收費標準,大多數培訓機構的收費隨市場行情而定,根據培訓時間長短、培訓門類不同而標準不一。對家長來說,也成為一筆摸不清頭緒的“亂賬”。
魚龍混雜需監管,最怕是耽誤了孩子
每周兩次,一次150元。跟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一樣,葉媽媽為培養女兒當歌唱家費盡心思,聲樂老師收費不菲,她從沒心疼過。當葉女士找到真正專家希望女兒拜名師時,專家卻說:“你女兒的聲帶壞了,教不成。”一年多心血,兩萬多花費,卻折斷了女兒的藝術之夢。
這樣的情況在藝術培訓市場上,并非特例。記者從省交響樂團了解到,不少孩子報培訓班學習古典樂器,卻培養出指法等錯誤的習慣。“最終不少家長費勁心思,再找專業老師指導,卻貽誤了最佳學習的時機。”專業樂手呂女士如是說。
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張世祥教授曾被小提琴大師梅紐因稱贊為“當今世界上最優秀的小提琴教師”,在受聘擔任我省首屆小提琴比賽評委后,他也留心觀察了一些我市小提琴的培訓現狀:“我聽了很多孩子在大人的看管下練習,家長之虔誠,孩子練習之刻苦都讓人感動,但不得不說他們演奏質量并不高,這讓我心里十分難受,我們不能責備孩子,也不能責備父母,因為他們找不到好的教師教他們的孩子,這是我們這些專業工作者的責任,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廣大孩子學習小提琴仍然處在一對一的手工業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現狀應當改變。”
歐陽建華也曾公開表示:“培訓產業的管理有待提高,就是安全問題都讓人擔心。我就看到過這樣一個舞蹈培訓班,場地放在一個小小的舞臺后面,幾十個學生擠在一間閣樓里,到處是電線、插頭,一旦發生火災,后果不堪設想。”
大隱隱于市的各類培訓機構將如何規范?我們需要怎樣的培訓品牌才能讓藝術清音繚繞而不被喧囂雜音所擾?這些命題都等待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