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高考政策成為了當前大家關注的焦點話題,雖然異地高考政策可以為隨遷子女帶來方便,但如果無條件的進行異地高考,教育問題雖然得以解決,但是會有其他的問題則會層出不窮。
9月6日,教育部長袁貴仁在國新辦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需要滿足家長、學生和城市三項條件。首先家長在當?shù)匦栌蟹€(wěn)定工作、住所、收入并交了各種保險。其次,學生也要符合條件。還有一個條件是城市的發(fā)展需要和承載能力。根據(jù)這三個條件,各地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
異地高考將有條件準入,這一說法的提出并不突兀。早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就向媒體透露,異地高考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但異地高考并不意味著完全開放,而是存在“條件準入”:一方面要考慮城市的承載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長滿足在當?shù)毓ぷ鞯葪l件。如今,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需要滿足家長、學生和城市三項條件,可謂是對這一觀點的進一步闡述。
或許,有條件的異地高考會讓一些對高考公平翹首以盼的人們感到些許失望。但在現(xiàn)有情況下,有條件的異地高考仍不失為一種次優(yōu)選擇。
一方面,由于現(xiàn)在我國的義務教育甚至高中教育,實行的是各省自主制度,所以孩子們接受的教育基礎不同,極有可能不能適應異地高考。設定一定的條件,比如要參加某地的高考,必須已經(jīng)在這個“異地”接受了幾年教育,比如初中階段到高中階段,或者至少是高中階段是在“異地”讀書的,這樣才能保證他們參加高考時與當?shù)貙W生站在同一水平線上。
另一方面,異地高考對于數(shù)千萬農(nóng)民工子女是一場及時雨,但對于現(xiàn)行教育體制來說,則是一場嚴峻考驗。如果實行異地高考,一個必須注意的問題是,會不會有家長因為某些城市高考錄取率高,就遷戶口到這些城市呢?在這方面,某些權貴階層顯然更容易利用手中的資源達到這一目的,在制造新的不公的同時,也給城市帶來勞動力過剩、外來人口超載的壓力。因此,實施異地高考,必須有效防止“高考移民”等負效應。
著名政治哲學家羅爾斯說過:“社會和經(jīng)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在與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庇袟l件的異地高考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在國家層面對異地高考的門檻進行指導規(guī)劃的基礎上,各地充分根據(jù)自身情況,就開放異地高考出臺行之有效的準入條件,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與現(xiàn)在用戶籍制度保證城市子女的特權相比,就穩(wěn)定工作、住所、收入、保險設置準入條件,遠遠強過以戶籍論高考。至少,一個包工頭和一個泥瓦匠的孩子,不會因為父母經(jīng)濟實力的懸殊和工作地位的差距而面臨迥然的命運。
必須看到,隨遷子女升學,僅僅是勞動力在全國范圍內轉移所遇到的眾多問題之一。只有資源與人口、產(chǎn)業(yè)布局等一系列指標相匹配,人們才會對自身的發(fā)展環(huán)境有較高的滿意度。異地高考之爭的實質在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經(jīng)濟不發(fā)達地區(qū)教育條件十分落后,教學質量難以保證。高等教育資源地域分配格局,決定了其與地方利益的依附關系,必須以招生指標的傾斜換取更大的發(fā)展支持。就長遠來看,國家應努力縮小教育資源的地區(qū)差距,同時逐漸趨向于按考生比例分配高校招生名額,從而為異地高考逐漸走向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創(chuàng)造條件。
(藝路網(wǎng)—藝術院校招生考試在線——第1時間為您傾心整理報道)
近期藝考熱點:錄取分數(shù)線 志愿填報 院校錄取查詢 文化課分數(shù)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