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異地中高考方案”開始征求意見。和已經出臺的其他省份的方案不同,安徽版方案,考生不設戶籍門檻,唯一的要求是“高中階段完整學籍”。異地考生在安徽參加2013年高考,享受同等錄取政策。
之前黑龍江出臺的異地高考方案規定“合法職業和穩定住所(含租賃)”、學生“連續就讀3年”等,未提及“繳納社會保險”等“城市條件”,被認為是寬松的“門檻”,現在安徽的方案就寬松度而言,又超越了黑龍江。就寬松度而言,安徽的政策應該說已經做到極致,這個門檻不可能再低了。因為各省中學教材不同,高考自主命題導致的考試標準不同,高中階段在本省完成學業已經是必須的要求。所以可以說,安徽的方案在現有條件下,已經將異地高考的意義發揮到極致了。
但綜觀目前各省有關異地高考的新政策,有兩個現實和事實不容回避。第一是積極出臺乃至盡早施行異地高考政策的都是人口流出地區,作為人口流入地區的京津滬粵等省市的相關政策都沒有出臺。但所謂異地高考,真正針對的恰恰是人口流入地區,能否異地高考,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也在于人口流入地區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高考問題。那些人口流出大省沒有或少有高考生源壓力,沒有或少有外來考生競爭,制定異地高考政策的壓力小。就像安徽的合肥市第二十九中學,作為一所專門接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校,安徽省外的學生也只有100多人。是否允許外來考生參加本省高考,對于安徽本地考生影響微乎其微。
山東省也是一個人口流出大省,現在的問題不是生源過多競爭激烈,而是生源不足,2010年起,高考實際錄取比例就超過了80%,2011年更超過了85%,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另據山東省教委預測,2013年到2014年,山東高考生源將從最高峰的80萬人下降到40萬人。所以山東省能在今年初就率先推出異地高考政策,也就不足為奇了。合肥考試院的負責人說得更坦率:從總體來看,全國政策放開后,安徽學生出去的比進來的還要多,這樣其實是緩解了安徽的高招壓力。但這個前提是那些人口流入地區真正放開異地高考,但是偏偏這些地區現在只有口頭承諾,沒有實際舉措。目前的情況是,這些人口流入地區放開異地高考的壓力相當大,很多本地戶籍的考生及其家長擔心放開異地高考會影響其利益。但是如果這些地區不放開異地高考,或者對于異地高考采取高門檻政策,沒有實際的松動,那么異地高考,從全國來看,其意義也就微乎其微了。
這就自然涉及到第二個問題,被異地高考問題掩蓋的問題高考招生比例在地區間的懸殊差異。京津滬粵作為名牌高校集中地區,招生相對比例和絕對名額本來就遠遠高于其他省市區。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國立大學,北大成了北京人的北大,復旦成了上海人的復旦,這個問題一直飽受詬病。不巧的是,就異地高考而言,這些省市偏偏就是人口流入集中地區,是異地高考最應該放開口子的地方。這會導致什么呢?如果為了推動這些地區接受異地高考,增加人口輸入大省的招生計劃,以保證當地錄取比例不變,這在解決流動人口高考的同時,又進一步強化了地區間招生比例不公的原有問題,為阻礙實現地區間高招公平埋下了一個伏筆。
這兩個問題,僅僅依靠各地自主制定政策是無法真正解決的,需要在全局視野下的一個全國統籌。
(藝路網—藝術院校招生考試在線——第1時間為您傾心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