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北大法學院教授張千帆聯名30名專家學者向國務院、教育部以及北上廣的教育行政部門提交了“異地高考”建議方案。記者昨日從海南省考試局獲悉,目前海南省教育部門正在會同各相關部門進行方案的調研工作,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完成,預計年底前完整的方案就會正式公布,但何時開始實施新的異地高考政策并未確定。
外來務工者“喜”:孩子可以回海南讀書了
在異地高考政策出臺前夕,張千帆等人的“上書”,無疑體現了絕大多數人對于即將落地的隨遷高考新政的高度預期,對于許多在海南打工的外地人來說,這更是再好不過地講出了他們內心的渴望。
來自湖南的王亞南夫妻倆已經在海口工作近10年了,原本兒子在初中以前一直在海口讀書。初中以后,王亞南考慮孩子以后沒有海南戶口還得回家參加高考的問題,決定把孩子送回江西老家讀書。王亞南說:“誰都知道海南和內地的教育水平是有差距的,別人都是在內地讀書來海南高考,如果我家兒子在海南讀書回家考試真是虧死了。”
聽聞此次“異地高考”政策有變,王亞南夫妻倆喜憂參半。喜的是如果政策允許說不定兒子就能回海南讀書了,憂的是擔心政策門檻太高他們的經濟水平承擔不了。“在我們看,既然政府出臺政策是為解決我們外來務工人員孩子的上學考試問題,就不應該再給我們劃分三六九等,無論是做民工還是工程師,都是為建設海南出力的,不能在政策上有貧富差距。”
本地原住民“憂”:擔心子女成“逆向不公”的受害者
張千帆等專家建議的核心便是盡量弱化“就地高考”的門檻限制。只要有三年連續學籍,及父母提供勞動、租房合同等證明,便可在“當地高考和錄取”。幾乎每位外來務工者家庭都可達到的條件,但記者調查發現,很多海南本地學生的家長卻不覺得是好消息,家長擔心投機的高考移民涌入,自己的子女成為政策的犧牲品。
海口市民方女士的女兒在海師附中讀書,她對低門檻的異地高考政策堅決反對。“低門檻的政策雖然可以讓那些普通的外來務工子女受益,但也帶來有權勢的強勢者趁機搭便車。”她說,“租房合同、學籍證明這些東西都很容易偽造,也可以通過權力買賣,如果一旦政策放松,海南又是高考移民的重災區,海南本地考生一定會大受沖擊,成為政策的犧牲品。”許多海南本地居民都對放低異地高考門檻持保留態度,認為不應該保障一部分人的權益而讓海南本土考生成為“逆向不公”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