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以下簡稱“教育‘十二五’規劃”)。
其中,針對各界高度關注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教育“十二五”規劃專辟一個小章節來論述。在這項名為“切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的規定中,明確提出:
“切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推動各地制定非戶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省內流動人口就地參加高考升學以及省外常住非戶籍人口在居住地參加高考升學的辦法”。
異地高考問題由來已久,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全國現有流動人口2.6億人。在這2.6億流動人口背后,則是5800萬留守兒童和2700萬隨遷子女。根據現行的政策規定,這些流動人口的子女均不能在非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
為了維護子女的上學權益,近年來北上廣深等東部沿海地區一線城市的家長成為了“教育公平志愿者”,采取了多種舉措來強調自身訴求,呼吁能夠盡快放開異地高考“閘門”。
對此,今年全國“兩會”,教育部負責人對此問題都有明確表態。7月5日,分管此項工作的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則透露,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就讀地參加高考的政策已獲得國務院批準,并將適時公布。
從本次教育“十二五”規劃公布的內容可以看出,決策層對于放開異地高考的改革還是持謹慎態度,更多將改革的主動權放給了地方政府。
而據本報記者了解,其實地方政府也在加大力度推動本地的異地高考政策的制定,尤其是東部沿海外來人口流入集中地區,比如山東、福建等省已相繼出臺異地高考試點方案。
有專家則表示,教育部不應把具體的政策制定權完全下方到地方政府手中,因為“各省教育主管部門受地方保護主義壓力,很難制定公平政策”。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教育部剛剛發布的教育“十二五”規劃,基本“坐實”了國務院通過的只是異地高考原則性意見。
這樣一來,教育部的責任,就從研究制訂異地高考方案,變為了推動各地研究制訂異地高考方案,解決異地高考問題的皮球,就這樣從中央踢向了地方,公眾對異地高考問題的解決,又將陷入漫長的等待。
更為重要的是,各地在制訂異地高考方案時,定然會考慮到本地的高考利益因素。“如果當地的招生計劃不變,考慮到本地戶籍人口的高考利益,地方政府設置的異地高考門檻將相當高,異地高考問題難以得到根本解決。”熊丙奇表示。
因此,他建議,應將解決異地高考的首要責任確定為教育部,由國家層面出臺具體方案,地方配套執行,而不能夠由地方政府“只手遮天”。
“如果國家層面不出臺具體方案,只出原則性意見,再由教育主管部門推動、督促各地實行,將嚴重拖延這一政策實行的時間,這不該是負責任的政府部門應該有的作為。”熊丙奇說。
教育部相關人士表示,教育“十二五”規劃是執行教育規劃綱要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被視作是教育規劃綱要的啟動計劃和行動計劃,“規劃提出要努力通過改革創新,在一些重大制度建設上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不過,有學者則坦言,從異地高考的相關規定來看,“改革的力度還是有限”。